一边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另一边则是身着白大褂、戴着手套,专注细致清理眼前青铜器表面泥土的文物修复师,两个世界被一道玻璃墙所分隔,恰如现代文明与古蜀文明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也是余健工作的地点。

  “在党代会报告中,多次提及了三星堆,比如推进重大考古发掘,支持创建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高水平建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5月27日,当红星新闻记者拨通电话时,电话那端的余健明显有点兴奋。作为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余健在18年从业期间见证了三星堆乃至整个四川文物保护修复事业的巨变,“目前,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在紧张施工建设,预计明年10月完成陈列布展正式开放,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文物基本陈列清单、内容设计,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发展、创建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余健对此很有信心。

  ▲余健

  从业18年,他见证了三星堆乃至整个四川文物保护修复事业

  2021年,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6座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持续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6个祭祀坑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3号坑、4号坑的文物已经提取完成,3000多件计划入驻正在建设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余健告诉记者,需要修复的文物数量众多,时间紧张,再加上出土文物修复难度高,对余健和他的团队是个很大的考验。“比如在2022年央视春晚惊艳亮相的青铜大面具,在修复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存在严重变形甚至残缺现象,就需要我们通过非常谨慎的传统修复工艺来进行修复。”余健举例说,这也是青铜类出土文物修复的共同难点,对青铜器进行矫形,如果不考虑它们的受力情况,可能造成新的开裂,为了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需要根据文物的独特性去分重点进行处理,所以说文物保护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

  ▲余健在工作中

  让余健感到自豪的是,去年3月,三星堆新建的上千平方米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正式投入使用,新修复馆内不但能进行文物修复,还能让游客了解到文物从出土到修复的完整过程。“到今年4月,修复馆已完成600根象牙的清理、保护工作。”余健说,该馆开放后,400平方米的参观区域,每天最多接待游客达1.5万人。而这仅仅是过去五年三星堆博物馆发展变化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事实上,在余健在三星堆博物馆18年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生涯中,也见证着三星堆乃至整个四川文物保护修复事业。2004年进入三星堆博物馆以来,余健还记得,彼时三星堆博物馆只有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文物修复间,3位专业保护修复人员,全部设备的价值也就几十万元。“去年,我们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投入使用,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业工作人员已经超过10个。”余健感慨道,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提升、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还是展陈的提升、文物保护发展等方面,可以说,近五年来三星堆博物馆的变化巨大。

  高水平建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具体怎么建?

  近一段时间,余健更忙了。在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清理工作外,余健和团队还在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基本陈列展览进行内容、形式设计。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约5.5万平米,是现有场馆面积的5倍,为特大型、世界级博物馆,其中展陈面积将达到3.5万平米,这么大的展陈面积内如何整合我们现有的文物资源,更好地满足游客观展需求,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余健透露,目前三星堆遗址3号坑、4号坑的文物已经提取完成,5号坑、6号坑已经完成了整体提取,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正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对6到8号坑内的出土文物进行修复,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易修复的文物修好放入展陈馆。”余健说,按照规划,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将于明年10月完成陈列布展正式开放。

  ▲余健在工作中

  省党代会报告中也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建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如何体现高水平?“这也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健说,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计划入驻正在建设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也就是说在新馆开馆前要完成这些文物的清理保护和修复,时间短、任务重、修复难度大,是摆在余健和团队面前的难题,“作为一名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基层党代表,更要立足本岗位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与技术优势,让更多新出土文物得到好的保护、修复,以便尽快展示给公众。”余健说,在扎实做好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同时,他和他的团队也正在整合现有文物资源,编制展陈文物清单,做好新馆基本陈列展览内容、形式设计,力争明年10月与公众见面。

  此外,余健说,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中,一直秉承着“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理念,希望三星堆考古发掘能够成为考古学上的一个中国案例和中国典范。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支持创建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余健看来,既是动力,也有压力,“示范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期待通过社会支持、各方努力,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