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遗址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

  站在遗址现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不由遥想濛溪河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他们生活在小河边,附近是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栖息着大象、犀牛、鹿等动物。沧海桑田,高大的树木倒下了,留下大量树干树枝,几万年的时光则让动物变成了一块块化石……”

  通过初步的碳十四测年,濛溪河遗址年代超过4万年。为探索该流域远古人类的活动半径和迁徙路线等问题,考古人员还以濛溪河遗址为起点,已发现了同时期十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

  价值重大 为复原古代社会提供丰富信息

  “濛溪河遗址的学术价值非常重大,它弥补了这个区域和这个时段的重要空白。要搞清楚著名的‘资阳人’的前世今生,濛溪河遗址的发掘研究是一个开端和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

  在高星看来,濛溪河遗址虽然才开始发掘,但已发现了石器、骨器、木器等丰富的考古材料,这些材料还显示出强烈的文化和区域特点。高星介绍,濛溪河遗址的石器原料是硅化木,“这非常难能可贵。此外,骨器和木器也是一大亮点。因为濛溪河石器原料缺乏,当地基岩是疏松的砂岩,无法做成工具,古代人类就发挥聪明才智,把动物骨骼和木头做成工具,这些工具所体现的技术和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人类为了适应本地环境资源条件,在如何获取工具资源上所体现的智慧。”

专家现场考察专家现场考察

  王幼平也表示,濛溪河遗址是国内旧石器遗址中展示人和环境关系方面最清楚、最系统、全要素的遗址之一,对于还原晚更新世远古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鲜活场景,“这种全要素非常少见。”

  在遗址现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家富看得格外仔细。他表示,濛溪河遗址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考古遗址,更是一个研究古环境的教科书式的重要遗址,此外,“它对古气候研究也提供了宝贵资料。”

  4万多年前的遗物不会说话,但遗留下丰富的信息。高星认为,濛溪河遗址从上到下的地层无论土质、颜色、水分含量以及包含物都不一样,“尤其其中的湖相层,说明当时是特别湿热的环境。”地层的变化记录着数万年来环境的变化,这对今天也有一定启发:“气候变暖,其实几万年前的人类就已经经历过。”

  郑喆轩介绍,由于濛溪河遗址是一处配合水坝建设的抢救性考古项目,因受连续降雨和疫情影响,目前才发掘了冰山一角。对此,专家建议协调好基本建设与重要遗址保护之间的关系,继续加大考古调查和发掘,加强多学科攻关,推进学术研究,尽快发表成果。专家们还认为,濛溪河遗址还是珍贵的文旅资源,各方应做好遗址保护工作,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创造条件,将其打造为公众认识远古历史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