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视点:你的孩子本该就做“熊孩子”
熊孩子,这几年成了一个网络热词。网上有各种对“熊孩子”的吐槽,甚至人写出《如何应对熊孩子攻略》,得到上万网友的转发。
提到熊孩子,大家想到的画面是:公共场所大吵大叫,在艺术馆毁掉艺术家展品,动物园里拿石头砸小动物,家里不好好吃饭,把家具拆掉或毁掉,墙上乱涂乱画,做客时毁掉别人家里的贵重物品……
我们都见识过熊孩子的强大破坏力,网友在吐槽熊孩子的时候,更多是对熊孩子背后的家长的抱怨。因为,《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之初 性本善”,孩子生下来应该就是善良可爱的,之所以变成熊孩子,那是“子不教 父之过”!
几乎所有人都赞同这个观点:只要父母好好管教,孩子从小就会做个乖宝宝,不会成为众人吐槽的“熊孩子”。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如果总结分析一下网友们遭遇熊孩子的惨痛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熊孩子的主力军,大多集中在幼儿园到小学中低年级这个年龄段;有人甚至戏称,这个年龄的熊孩子是“熊孩子中的战斗机”。为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格外具有杀伤力?熊孩子的“熊”本质上究竟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熊”?
虽然一百个熊孩子有一百件不同的英雄事迹,它们之中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元素。
首先是自我中心——熊孩子大多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也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实际上,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自我中心正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他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直到7-12岁才有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
从他人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儿童往往过度地关注自身,不能很好地从他人角度考虑,这是熊孩子的之所以“熊”的一个重要原因。
熊孩子“熊”的另一个原因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对缺乏。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懂得根据所处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合时宜的内心冲动,这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对于熊孩子来说,如果看到某件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有机会做出某种令自己快乐的行为,他们往往不愿意等待或者忍耐,而是希望立即获得满足。这种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曾有研究者给各个年龄段的儿童两个选择,或者立刻得到少量的零食,或者在等待一天后得到一大包零食,结果发现在6-8岁的儿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抵御眼前的诱惑,等待未来更多的奖励;在9-11岁的儿童中,选择等待的比例上升到了一半;12-15岁的儿童则几乎全部选择了等待。小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时,就更有可能受到内心冲动的驱使,表现出各种“熊”的行为。
除此之外,熊孩子之所以“熊”,第三个原因是尚未掌握在特定场合下应该如何表现的社会规范。
人类社会充斥着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别人家做客不要乱动东西”、“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它们规定了我们在某些场合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过社会化的洗礼,我们对于这些规范早已烂熟于心,会在相应的场合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试错,并且贯穿一生。小孩子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当他们的行为打破了这些规范时,就会给我们“熊”的感觉。
综上所述,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和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正常”社会生活的标准,所以表现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行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幼儿园到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会成为“熊孩子的战斗机”——年龄更小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行动能力,年龄更大的孩子心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社会化程度较高;只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对外界产生足够的影响,但心理上的成熟度较低,尚不足驾驭这种行动力,所以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心智不成熟,尚未社会化,所以才熊!可以说,“熊”是3——12岁低龄儿童的一种天性,而并非我们直觉上的认知——管教好的就乖,管教不好的就“熊”!
家长需要明白,你的孩子本该就做“熊孩子”
既然“熊”是一种天性,父母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习得的能力是不同的。在3——12年龄段,孩子最需要的是发掘天赋,建立健康成熟的认知体系;而不能严加管教,让其过早社会化。
对于“熊孩子”,家长若严格管教,孩子看着挺乖,但这种揠苗助长的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会扼杀天性,更不利于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
既然“熊”是一种天性,那么家长就不应该用管教的方式扼杀天性,而是要呵护天性,让孩子这种天性能够得到最优发展。
家长需要明白,孩子表现的各种“熊”的行为,诸如好动、好奇心强、不听话、恶作剧……这些行为并非我们臆想的那么简单,其背后往往隐藏了孩子自主成长的动力,恰恰是他们天赋潜能外显的表现。因此,不能随意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而要因势利导,让他们的这种行为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我们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自主探索的环境,通过感官刺激、环境熏陶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以不一样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每个行为,发掘他们这些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激发他们的天赋潜能。
而天赋能力的调动,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并非我们想象的仅限于开发孩子的智能,诸如,孩子的自主性是否得到保护,孩子的意志是否坚定,孩子遭遇挫折时是否退缩,孩子是否得到恰当的赏识与鼓励,孩子的思维是否富有弹性……这些也都是支持孩子学习力的基石,每一项都不可忽视。
举例而言,有的“熊孩子”破坏欲很强,总是喜欢拆家里的东西。作为父母,如果你只知道呵斥孩子,甚至在孩子拆东西时给予一些惩罚,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孩子此时的心智,还不能明白为什么不能拆东西,无论你怎么解释,你输入的都是成人社会的那套价值观,孩子必定是不能理解的,他只会在你的训斥下变得“听话”。
如果家长能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好好观察,深入思考,你就会明白,孩子喜欢拆东西并不是因为真的想搞破坏,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体现了他的动手天赋。家里的物件对成人来说只是一个物件,对孩子来说,可能代表一个有待探索发掘的新奇世界。
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拿筷子敲碗碟,如果你只是训斥他,告诉他筷子只能用来吃饭,不能用来敲东西,也不能当作一棵光杆树种在花盆里。那孩子的世界里,筷子就只是吃饭的工具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在你的管教中被扼杀了。你是否想过,在孩子的眼里,筷子可能不只是一种吃饭工具,可以是音乐家的指挥棒,可以是打鼓的乐器,可以是一棵小树。
孩子眼里的世界跟我们眼里的世界是如此不同。
如果父母能够尝试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就能发现,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科学家,一个发明家,一个艺术家,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超乎你想象的小天才。
你的孩子本应该就做“熊孩子”,让孩子成就他自己,不要让孩子成为只会听话的木偶人。
猜你喜欢
- 背单词——这个绕不开的坎 也没那么难!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5:34
- BBC春节记录片丨带你看看歪果仁眼里的春节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5:34
- 2017年高考新政:英语已成为名校敲门砖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5:32
- “植”为美好成都丨瑞思植树活动点亮春天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5:30
- 季节交替 如何守护孩子的健康?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4:46
- 照顾宝宝的十大误区 一定有你正在犯的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4:44
- 早教不知道怎么教?来听听各国妈妈怎么说吧!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4:43
- 在源自英国剑桥的海帆 孩子能学到什么?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4:41
- 小区游泳池隐患多 你还敢带宝宝去!?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4:39
- 为什么婴儿天生会游泳?
- 评论() | 分享04月10号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