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树变“摇钱树” 大竹用20年时间建成一座“森林粮库”
阳春三月,大竹境内的“三山两槽”生机盎然。铜锣山北端,国道210线两旁,石河镇辖区内的5.3万亩香椿萌发新芽,散发出阵阵清香。
香椿,有“树上蔬菜”的美誉,每年3月至5月集中采摘。今年,大竹香椿喜获丰收,全县12万亩香椿预计可产鲜芽1.5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有望突破7亿元,香椿树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大竹县规模化种植香椿的探索,始于石河镇新建村。今年,刚好是发展香椿产业的第二十个年头。20年来,大竹香椿产业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日前,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新建村,探访一座“森林粮库”背后的故事。
从“0”到“1”
20年前,新建村的村民冯仁平还是个年轻小伙,总想着怎么“搞钱”。
“90年代流行到外省打工,我也成了一个打工仔。”冯仁平说,1998年,过完春节,他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一直待在家里,直到房前屋后的野生香椿树发出嫩芽。
椿芽炒鸡蛋,冯仁平从小吃到大。虽然全家都爱吃,但他家的香椿树比较多,椿芽根本吃不完。“赶场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卖野菜。我就想,椿芽是不是也能卖成钱呢?”回家后,冯仁平就自制了一根长钩,采摘椿芽“试水”。
“我当时卖2元一斤,50多斤鲜芽,还没等散场就卖完了。”不到半天挣了100元,冯仁平见人就“显摆”一番,把左邻右舍的人都羡慕坏了。“那个时候,出门打工,普工的工价一天是10元,卖50斤椿芽,相当于打10天工。”冯仁平乐呵呵地说。
冯仁平卖椿芽挣了钱的事传开后,在北京务工的几位乡友决定辞工,连夜坐火车赶了回来——他们也要卖椿芽,而且是带到北京去卖。回乡后,几人打出“收购香椿”的招牌,分赴双拱、二郎、石河、李家等场镇采购大竹香椿。
“他们用麻布口袋装椿芽,花了两三天时间,通过坐火车的方式把香椿带到北京,最高价卖到了每斤20元。”冯仁平介绍,2000年后的两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香椿生意。冯仁平自己也开始琢磨,在自家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栽种更多的香椿树,准备吃“香椿饭”。
2004年3月,乡上的农技员杨维纲发现商机,立即向当时的二郎乡党委政府汇报。一个月后,乡党委政府作出决定,由他与新建村支两委共同研究,在新建村规模发展香椿特色产业。
2004年7月,新建村以“党支部+协会”的形式,成立了大竹县第一个香椿协会,即“大竹县二郎乡新建村椿芽协会”,自此开启大竹县香椿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有“底子”的冯仁平当时担任社长一职,自然就成了大竹香椿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从“1”到“第一”
2004年,是大竹香椿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第一年。当年,冯仁平把全家5口人的3.5亩土地全部种上了香椿树。第二年,收入2000多元;第三年实现丰产,收入增加到7000多元。
农技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政府还有补贴政策,周围农民看到种植香椿树有奔头,都开始规模种植。到2006年,新建村规模种植香椿树达到800余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此不懈奋斗的努力。
村民积极性高,香椿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新建村所属的二郎乡香椿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大关。新建村的香椿产业发展模式,很快推广到周边乡镇。周边的双拱镇、石河镇、李家乡、柏家乡也开始大力发展香椿产业。也就是在2008年这一年,大竹县全县的香椿种植面积达到7万余亩。
2009年7月,二郎乡香椿代表大竹县接受中国经济林协会检查验收合格,大竹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香椿第一县”。
“除了卖香椿鲜芽,我们还卖香椿树苗。”冯仁平介绍,2008年,县政府曾派人带队到陕西省宁强县引进香椿树苗,但到了大竹水土不服,出产的香椿嫩芽颜色偏绿,品质不达标。为此,他们在县林业部门和政府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攻克了“根序繁殖”大竹香椿的新技术,并成功培育出大竹香椿树苗产销这一新业态。
“我家旁边有个叫彭中华的椿农,只算销售香椿树苗的收入,平均每年都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新建村五组组长康自成告诉记者,像彭中华一样,村里的香椿种植大户,年收入普遍都在6万元以上。
截至2023年底,石河镇香椿种植规模达到5.3万亩,椿芽年产量1.1万吨,农户年销售2.2亿元,人均增收约4000元,香椿产业产值已达到全镇农业总产值的19.35%。
香椿产业在石河镇持续发展,带动了周边月华、杨家、清河、赵家等多个乡镇发展香椿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规模化发展香椿12万余亩,今年的香椿鲜芽预计可销售1.5万吨,鲜芽产值预计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7亿元,占全国香椿产品总产值的约三分之一。
经过20年发展,大竹香椿的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以及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等省级以上殊荣约20项,于2021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实现首次出口加拿大。
“香椿+”新模式
“看到那家面馆没有,其实他们生意好得很,但现在却关门了,晓得为啥子不?”3月12日,封面新闻记者在石河镇走访时,随行的乡镇干部卖了一个“关子”。
原来,随着大竹香椿名气越来越大,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蔬菜经销商,这段时间都涌进了石河镇收购香椿。原本生意火爆的街边小面馆,老板也临时变身为香椿收购商了。“去年6月,石河镇的农商银行盘点,发现3到5月份的账面流水超过了3亿元,其中90%以上都与香椿鲜芽销售相关。”乡镇工作人员说。
香椿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带动当地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发展外,还延伸出冷藏、制冰、泡沫加工、塑料生产以及酒店民宿等多个配套产业。
在广袤的田间地头,当地也在围绕香椿做加法。
“香椿发芽之前,我们的羊肚菌就开始采摘了,鲜货可以卖到60元一斤,烘干后,每斤可以卖到300元以上。”2019年,返乡创业的黄先祝开始在香椿基地试种羊肚菌,于2021年突破技术难关开始盈利。黄先祝介绍,他们用废弃的香椿树枝条粉碎后作为基料,椿芽的保鲜、储存、运输技术,也被他们运用到羊肚菌销售中。
“如果只种植香椿,一亩土地的产值,只有3000元左右;套种羊肚菌以后,平均亩产可以提升2万元以上。”石河镇新建村的村支书张定云介绍,黄先祝在香椿基地套种羊肚菌的模式,被新建村作为成功经验推广。借助“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除了套种羊肚菌,该村还在香椿树下套种蔬菜以及魔芋、黄精等经济作物,目前已取得成功。
依托5.3万余亩香椿种植基地,石河镇充分利用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户家庭农场,大力发展推广“香椿+”林下经济种植新模式,通过以短养长、以耕代抚、以农促林,实现“一地多收”。
目前,该镇规模化“香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5000余亩,借助“香椿+技术推广”“香椿+网络平台”“香椿+村集体经济”“香椿+规范市场”等成熟模式,成功带动全产业链就业4800余人,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预计可创造总产值2650万元。
(来源:大竹县委宣传部 封面新闻)
猜你喜欢
- 达川区新达小学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活动
- 评论() | 分享03月14号 11:10
- 达州中医人在非洲“圈粉”
- 评论() | 分享03月14号 11:04
- 绿色未来,你我共建!通川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 评论() | 分享03月14号 10:58
- 川渝陕毗邻地区首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协作协议在渠县签订
- 评论() | 分享03月14号 10:57
- 增添新动能!达川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
- 评论() | 分享03月14号 10:55
- 达州市达川区 | 春回大地万物生 绘就沃野好“丰”景
- 评论() | 分享03月14号 10:53
- 达川区新达小学举行森林防灭火现场教育活动
- 评论() | 分享03月13号 13:40
- 大竹县:首批香椿开始采摘
- 评论() | 分享03月13号 13:39
- 开江“四级”联动 有效化解城区电梯难题
- 评论() | 分享03月13号 13:38
- 跨区域联合执法 唱响市监“双城记”
- 评论() | 分享03月13号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