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雷倢

  日前,成都市政府公布了成都市第二十一批、二十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永兴场永兴桥、成都电力金具总厂旧址—职工俱乐部等31处建(构)筑物被列入保护名录。

  据成都市住建局名城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成都历史文化建筑传承保护利用,延续成都天府文化,保留城市记忆,该局进一步加强了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鼓励各区(市)县将符合标准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和交通、水利等工程设施等确定为历史建筑。截至目前,成都市累计392处建(构)筑纳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部分历史建筑介绍:

  洛带老街下场口门楼

  洛带老街下场口门楼位于今龙泉驿区洛带老街下街场口。始建于清代,因损毁严重,2005年使用老砖和老木料依照原建筑式样修复。

  洛带老街下场口门楼      

  洛带老街下场口门楼现为龙泉驿区不可移动文物,目前作为洛带古镇景区入口标志使用。

  洛带老街下场口门楼面阔3间通长8.66米,进深4米,共两层。一层为砌体结构,墙群部分为红砂石条砌筑,墙群以上为青砖砌筑;二层为砖木结构,青砖墙体,木质楼面、栏杆及梁架;灰筒瓦歇山屋顶,灰塑屋脊和脊饰。

  门楼现用作洛带古镇景区入口,一二层室内房间均闲置。2005年修复至今主体保存完整,筒瓦屋面及木构件无破损,石质基础存在局部风化剥落,整体保存较为完好。

  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

  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汪家拐街道少城社区祠堂街12号,西距人民公园 50米。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墙体为红砖墙体,门窗洞口处设置有混凝土过梁,地面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梁架为三角木桁架,修缮中以钢梁架加固,屋面为传统悬山勾连搭造型。建筑面阔 3 间带一檐廊共 10.9 米,进深 5 间共 21.7 米。现大部分墙体为红砖墙体,建筑共三层,房屋建筑布局及主墙体保存原有风貌。在建筑物东侧有进门巷道,该巷道与东侧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共用。

  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      

  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修建于民国初期,为当时成都市新式旅馆,之后开设书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祠堂街12号曾作为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场所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一直作为商、住两用功能进行使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华书店曾在此开设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为主要发行四川版图书的“川版图书特约经销部”。现房屋空置,2022年5月已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了修缮。该处建筑为青羊区不可移动文物,公布名称为“祠堂街12号民居”。

  原安仁中学图书馆

  原安仁中学图书馆占地约335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一层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小青瓦歇山屋面,青砖外墙,屋脊共三层,分别为红、灰、黑三种颜色,脊饰造型精美,山花处开有窗洞,便于通风,建筑平面北凸南凹,沿中轴对称,入口设门廊,门廊前端由两根黑色的大柱支撑,使图书馆更为庄重大气。图书馆目前仍在正常使用,整体保存状态较好。

  原安仁中学图书馆      

  安仁中学始建于1941年, 1944年12月建成, 由刘文彩等多位士绅出资修建, 学校建成时命名为私立文彩中学。1951年2月,改名为大邑县中学, 1960年5月,又改名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现该校址为宏文学校。图书馆也是建校时修建,建成至今使用功能未曾改变。

  石桥街道火神庙围墙(残段)

  石桥街道火神庙围墙(残段)位于简阳市石桥街道福建街358号,坐北朝南,修建于康熙年间。此段围墙为火神庙北侧围墙,围墙长53米,高5.59米,占地21平方米,基础为红砂石条石砌筑,墙体为青砖砌筑的空斗砖墙。

  石桥街道火神庙围墙(残段)      

  现围墙形制保存基本完整,下部为红纱石条石,高1.3米左右,厚0.4米,表面有錾路。空斗砖墙墙厚0.35米,砌筑方式为一斗一卧,墙面为清水砖墙。围墙现存三处门洞,两侧门洞为半圆券,中门门洞为平券,中门门洞上石雕阑额图案为双龙戏珠,现已被水泥砂浆覆盖。两侧门柱有石雕楹联,字迹风化严重,门柱两侧还有砖雕图案残迹。中门门洞和西侧门洞被封堵。

  火神庙修建于康熙元年,此段围墙为火神庙与城隍庙之间的隔墙,起防火、隔音的作用。清朝后期,火神庙功能弱化,1800年左右,火神庙内设立六省会所,以解决移民安置及协调六个会馆的事务、解决各个会馆彼此纠纷及其他问题。民国后期,六省会所的功能逐渐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将房屋分与老百姓居住。后期房屋失火,建筑被拆除,仅存围墙残段。

  龙泉山引水隧洞东风村出水口

  龙泉山引水隧洞东风村出水口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高明镇东风村,洞口为红砂石砌筑,四柱三跨样式,中间一跨为出水口,洞口上有“龙泉山隧洞”石刻牌匾,洞口两侧石柱上分别刻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字样。隧洞建成至今已50余年,仍保存较好,且在正常使用。

  龙泉山引水隧洞东风村出水口      

  龙泉山引水隧洞长6274米,宽3.6米,高4.2米。共含进、出水口各一处,斜井四处,斜井主要用于通风、运渣等,目前1#、3#斜井已废弃封堵,仅剩2#、4#斜井。由于隧洞较长、洞口较多,本次只将造型更具时代特色且地理位置更优越的出水口划入历史建筑保护范围之内。

  龙泉山引水隧洞属于“东灌”项目的一部分,于1970年8月动工,1972年4月隧洞全线贯通,1973年2月,隧道竣工通水,标志着第一阶段工程引水总干渠、龙泉山隧洞、张家岩水库和南、北干渠全部建成告一段落。第二阶段,1972年冬至1974年春,修建灌区配套渠系;第三阶段,1975年3月至1976年10月修建三岔水库;第四阶段,1977年8月至1980年10月修建石盘水库(龙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