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莹佩

  作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3年来,成都都市圈建设成效如何?瞄准新发展格局,如何在高质量和同城化尺度上做出示范?

  5月10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在北京发布。研究成果表明,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城镇化基础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同城化水平优势显著,现代化都市圈初具雏形,正乘势跃升迈步新征程。

  如何评价?

  不搞“一刀切”评比,首创着眼区域协调发展的特色指标体系

  针对成都都市圈发展的研究报告并非首次。此前相同团队编制的《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通过常用指标、借鉴沿用和独立首创三部分指标体系分析显示,成都都市圈是快速成长的发展型都市圈。

  新发布的《指数》评价体系有何不同?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研究中心主任卢庆强介绍,考虑全国都市圈东中西部均有布局、多种发展阶段并存、不同类型差异显著,《指数》不搞“一刀切”单一化的排名评比,而是构建着眼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的特色指标体系,做到整体性与差异性结合,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有两大创新。

  首先是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目标,形成“城镇化+高质量+同城化”三大评价板块。其中“城镇化基础”板块主要关注都市圈的城镇化总量、结构和基础保障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板块涵盖五大发展理念和安全韧性的底线思维,“同城化水平”板块聚焦相关规划细化重点关注领域。

  其次,兼顾横向比较和纵向监测两大目标,建立“发展水平指数”“建设进程指数”两套评价体系,均设置有3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及不同数量的三级指标。

  横向,《指数》选取了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等9个国内头部都市圈,设置95个三级指标,通过跟踪比较客观评价成都都市圈核心领域的发展水平。纵向,则重点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8个领域的重点任务,逐年监测都市圈的整体建设进展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设置69个三级指标,动态评估《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成效。

  卢庆强说,《指数》编制过程中,研究团队搭建起全量、全景数据资源池,以大数据前沿分析手段,为成都都市圈绘制立体式数字画像。同时,指数测算除采用传统统计数据、部门专项数据外,还结合了手机信令数据、专利合作信息、消费数据、POI兴趣点数据等多源融合数据。

  记者注意到,在多个三级指标中,成都都市圈名列前茅,如横向对比中的“夜经济活力”和“合作共建”等。

  结果怎样?

  属于特色发展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优势更为突出

  2020年以来,经过3年起步期发展,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不断提速,成都都市圈建设成效初显。

  先看横向对外的“发展水平指数”。成都都市圈综合得分为76.1,排名第5,处于中西部领先地位,同城化水平优势突出,属于特色发展型都市圈。排名前4的分别是上海、深圳、杭州和广州都市圈。

  《指数》认为,成都都市圈展现出四大重要特征:发展水平位居第二梯队,综合得分领跑中西部;城镇化建设基础保障有力,总量结构有待提升;特色领域优势凸显,高质量发展仍需全面发力;同城化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优质“朋友圈”向纵深迈进。

  再看纵向对内的“建设进程指数”。该指数采取2019—2021年成都都市圈全域数据进行发展比较,3年来综合得分持续提升,增速均在10%以上,总体呈现出三个特点。“城镇化基础稳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同城化水平2020—2021年进展提速,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实现聚力起势。”卢庆强说。

  上述评价,均有实际数据作支撑——

  成都都市圈2021年常住人口近3000万人,城镇化率达71.2%,显著高于四川省、全国平均水平;当年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突破8000亿元,增速达15.6%;目前成德眉资4市间日均流动人次达60万人,较2019年增长7万人,2021年城市间制造业经济联系、服务业经济联系强度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2.5%、22%。

  此外《指数》还特别提到,同城化建设进展方面,4市各有优势特点且十分突出。如成都核心地位突出,呈现全面发展之势,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逐步提升。德阳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三年间全社会R&D经费支出位列首位,并积极融入中欧班列大动脉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开放共兴。眉山多措并举实现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成眉交界地带以农商文旅为重要突破口推动同城融合发展成绩亮眼。资阳打好区位优势牌,借力“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拓展发展新机遇。

  有何意义?

  客观评估优势亮点和短板弱项,有利于提供参考支撑

  从2022年的《报告》再到《指数》,持续发布有何意义?

  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看来,成渝城市群是全国五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其中成都都市圈发挥着持续增强极核主干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在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经验和示范。”他认为,《指数》有利于推动形成成都都市圈“体检—诊断—应对”治理闭环,打造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与治理评价的“成都样板”。

  “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入成长期,对标全国乃至世界的成熟都市圈仍有差距。”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引入《指数》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估其优势亮点和短板弱项,有利于成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塑造独特优势、提升治理效能,联动德眉资共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今年初,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发布会上,成德眉资4市相关与会人员都表示,《指数》为其未来的发展谋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科学支持。

  落实到行动,4市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内圈成员”,正加速推进同城化,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成效初显。如交通方面,成都都市圈“3绕20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已建成17条、通车里程超2100公里。产业方面,都市圈“三区三带”累计实施923个重大项目,1490家企业开展跨市域合作,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具体到路径,4市均已明确发力重点。成都将强化省会城市担当和都市圈建设辐射带动效应,与各市(州)全面签署、共同抓好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德阳把“同城融圈”作为全市五大战略之首,要重点解决同城不同质、同城不同感的突出问题。眉山提出以“制造强市、开放兴市、品质立市”为主攻方向,全方位服务全省发展战略。资阳明确加快打造成都—资阳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成资协同开放走廊等平台,推进同城化发展。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