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最近一个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连发14条通报,针对不文明游览的游客,开出数道“逐客令”,引发社会对治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讨论。

  事实上,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印发《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后,多地景区都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对不文明游客作出不同程度的入园限制。

  面对景区的“较真”,一些网友们表示赞同,也有网友认为,“终身禁止入园的规定会不会太‘狠’?”

  开出“逐客令”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更好引导文明旅游?记者进行了采访。

  游客流量大、管理难度高

  熊猫基地这次“较真”了

  4月12日,熊猫基地首次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通报,一名游客分别因在园区内乱扔垃圾、网络直播以及发传单,被要求签署文明参观承诺书。5天后,熊猫基地再次通报一名游客向大熊猫泼水,禁止其1年内再次进入熊猫基地。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注意到熊猫基地的购票页面上,明确了针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理措施——出现1次不文明行为,需填写书面文明参观承诺书后,方可再次入园;出现2次不文明行为,1年内不得入园;出现3次不文明行为,5年内不得入园;经多次劝阻仍不遵守、辱骂殴打景区管理人员、对园区动物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等行为的,将依法追责,终身不得入园。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一名游客向大熊猫室外活动场投掷玉米芯,熊猫基地要求其终身不得进入园区参观,这是熊猫基地首次终身禁止不文明游客入园。截至5月10日,已有两位游客终身不得进入熊猫基地参观。

  熊猫基地开门迎客二十余年,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为何今年特别“较真”?

  “主要是游客量增加,管理难度增大。”熊猫基地管理人员介绍,大客流之下,乱丢垃圾、投掷杂物等不文明现象也在增加,管理压力随之升高。今年3月,大熊猫“花花”频频登上热搜。去哪儿网大数据显示,3月上旬熊猫基地门票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倍。今年“五一”,熊猫基地累计接待游客26.9万人次。

  “黑名单”数量少、不文明现象多

  各地管理办法较为“割裂”

  不少网友支持景区“较真”,不过,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景区管理方对此也有一些顾虑。

  雅安碧峰峡野生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认为,由于各景区情况不一样,不文明行为带来的后果也不相同,仅靠景区认定有一定难度。宜宾野生动物世界相关负责人表示,景区自定“黑名单”,有时候容易引起矛盾。

  从全国范围看,对旅游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的做法始于2015年3月,原国家旅游局印发《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次年修订为《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此后,北京2016年出台《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构建“一处受罚,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工作机制。2020年4月到2021年9月,北京市就将27人列入市属公园“黑名单”,禁止其观光游览。江苏2021年出台的《江苏省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还会将认定的不文明记录信息报送至文化和旅游部。

  然而,与每年网络上曝光的“任性”游客行为相比,文旅部门公示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显得并不多。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上,记者查询到的最新一期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的信息为2021年7月,这则信息表明,截至2021年7月,有38人被纳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

  “各地的惩戒措施也较为‘割裂’,警示效果有限。”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李婧表示。

  建立“黑名单”需循序渐进

  发挥征信体系约束力是关键

  对于熊猫基地的做法,一些网友们表示赞同:“同意,不文明游客确实不应该在景区里‘煞风景’。”也有网友认为,“终身禁止入园的规定会不会太‘狠’?”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平认为,旅游景区对管辖范围内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管理处罚权”。“比如,现在的机关单位都对单位内部道路有限速,车辆在单位内超速行驶会面临罚款。还有一些小区禁止堆放杂物、乱扔垃圾,违者也会被处以一定罚款。”

  在四川君益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斌看来,景区有其特殊性,管理办法需要更加公开透明,比如什么样的不文明行为对应什么样的惩戒措施,规则明确、提前告知,才能“以理服人”。

  四川纵目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英占认为,制定“黑名单”时,还要考虑不同景区实际承担的功能并不相同,以观赏功能为主的景区和以教育功能为主的景区,在处理不文明行为时的办法也应该有所区分,以照顾受众情况的不同。“如果景区认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范畴,也可以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针对各地“黑名单”尚未联网、难以形成约束合力的情况,李婧认为,应当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文明游客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权限。“此外,‘黑名单’还要与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对接,推进信息共享,发挥征信体系强有力的社会约束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