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底部基础。四川提出按照“抓强、壮干、提弱”思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高效配置资源要素,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率先发展,加快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如何?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川观县域经济智库联合省统计局,共同推出《2024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画像,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态势。

  报告一
全省近七成县市经济总量过百亿元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四川拥有183个县(市、区),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既有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全国百强县、百强区,也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39个欠发达县域。

  打开四川县域版图,全省县域经济呈现一幅怎样的发展图景?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县域经济恢复向好,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其中,近7成县(市、区)经济总量过百亿元。数据背后,还藏着哪些新“县”象?

  “头雁”领航 

  128个县(市、区)经济总量过百亿元

  在四川的县域版图上,成都市武侯区无疑是飞得最高的一只头雁。2023年,武侯区经济总量达3900亿元,继续领跑全省。

  当前,武侯区正瞄准高端医疗、音乐文创、消费电子、数字健康、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实施10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县域经济活力迸发。

  不只是武侯区,报告指出,2023年,县域经济总量稳步壮大,全省183个县(市、区)中,经济总量过百亿元的有128个,占比达69.9%,较上年增加3个(北川县、德昌县、宁南县)。其中,经济总量超500亿元的33个,较上年增加5个(新津区、都江堰市、崇州市、游仙区、三台县);经济总量超1000亿的11个,与去年持平。

  经济恢复稳定向好。183个县(市、区)GDP增速均实现增长,其中,108个县(市、区)的增速高于全省,雅江县、乡城县、五通桥区、简阳市、古蔺县实现两位数增长。

  工业强,则县域强。以甘孜州雅江县为例,立足水电资源优势,雅江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2022年12月,雅砻江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开工,2023年6月,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期项目——柯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全县绿色动能澎湃,2023年雅江县GDP增速达19.5%,居全省县域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达39%,居全省县域第三。

  四川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影响力持续扩大。2021年开始,全省先后有西昌、简阳、彭州、射洪、江油、宣汉、金堂7个县(市)入选全国百强县,入围总数居西部第1、全国第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24个县(市、区)人均GDP超10万元

  6月,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金灿灿的芒果挂满枝头。依靠芒果产业,昔日干热河谷的秃岭荒坡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目前,混撒拉村种植芒果面积已超过2万亩,产值超亿元,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比达7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攀西芒果第一村。

  放眼整个仁和区,依靠发展芒果、石榴等特色产业,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带动全区10.8万果农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这只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报告显示,2023年,全省县域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均GDP稳定增长,60个县(市、区)人均GDP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24个县(市、区)人均GDP超10万元,较上年新增6个(成华区、仁和区、绵竹市、涪城区、金口河区、宝兴县)。

  产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绵竹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坐拥两个省级化工园区的县级市,当地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绵竹新市化工园区、绵竹新材料化工园区两大省级化工园区储备了40余个优质项目,所有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新增年工业产值3000亿元、年税收300亿元左右。

  园区发展也为场镇带来“人气”。随着一批产业工人、管理人员在绵竹新市化工园区所在的新市镇安家落户,该镇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1.5万人。为做好化工园区的服务和承接工作,该镇正在做场镇更新规划,未来有望建起绵竹市第一家乡镇电影院。

  全省城镇化率也稳步提高。报告显示,全省有181个县(市、区)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其中有135个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且相对差距持续下降,104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121个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30个县(市、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在2以下,较上年新增1个(简阳市)。

  主体功能区竞相发展 

  城市化地区GDP占全省比重达八成

  走进宜宾市翠屏区的四川长江工业园区,动力电池、重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配套等产业蓬勃发展。园区内的四川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是宁德时代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的主力供应商,自2021年落地宜宾以来,产值连年攀升,2023年实现工业产值12.28亿元,较上年增长158%。

  近年来,翠屏区聚焦优质白酒、动力电池等产业,加快推动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翠屏区GDP达1512.5亿元,在全省县域中排名第五;第二产业增加值达976.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859.6亿元,均在全省县域中排名第一。

  放眼全省,各个县(市、区)立足自身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各主体功能区竞相发展,各有亮点。

  报告指出,城市化地区支撑有力,城市化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86.7亿元、占全省比重达80%,同比增长6.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全省11个GDP超1000亿元的县(市、区)均分布在城市化地区;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180.1亿元,同比增长7.6%,高于全省0.5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531.9亿元,工业化率为36.5%、比全省高8.7个百分点,为主体功能区中最高。

  农产品主产区引领增长,农产品主产区GDP达8377.1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快于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增速。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产品主产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814.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7%,比全省高11.6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强劲,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28.1亿元,同比增长6.7%、比全省高1.4个百分点,增速居主体功能区首位。

  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增长较快,2023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98.6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加快回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1.5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 

  加快实现“群雁齐飞”

  不过,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四川县域经济的差距仍然较大。

  “把55个市辖区除开,只看剩下的128个县(市),更能反映当前的差距。”川观县域经济智库专家、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戴宾认为,短板表现为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占比低、下降大,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128个县(市)GDP平均值为203.8亿元,仅为江苏省的16%;尚有50个县(市)GDP不到100亿元、31个县(市)不到50亿元。

  再看对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的第二产业,与2013年相比,2023年全省128个县(市)二产占比由46.4%降低到36.6%,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则更在10个百分点以上,难以对县域经济形成有力支撑。

  此外,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四川县(市)规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偏小、规模偏小。“大部分县域主导产业不够集中明晰、特色不鲜明、产业集群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不强。”戴宾表示,四川县域工业仍带有明显的资源加工特征,传统工业占比大,现代新兴工业发展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对此,专家普遍认为,发展县域经济,强调的不只是“头雁引领”,还要实现“群雁齐飞”,才能形成“五区共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要注重对弱县的补强。”成都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建议,县域要积极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同时毗邻县可以瞄准优势产业、抱团发展,注重产业链协同配合。还要把制造业作为兴县强县的根本,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利用四川在绿色能源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招大引强,承接好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