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高杲
全省粮食产量726.8亿斤,创历史新高;在115个县建设粮油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耕地净增加60万亩以上……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所公布的2024年四川粮食生产“成绩单”,令许多代表委员深感振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如何找准方向,力求突破?今年省两会上,代表委员对这个话题展开热议。
造“良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动耕地量质齐升
谷非地不生。守护好“天府良田”,是建好“天府粮仓”的基础。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其中,把“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首。
如何守牢建好?补齐水利短板,是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四川人多地少,部分地区在农田水利方面仍有“欠账”。省人大代表、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华雄长期关注当地气候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他介绍,内江季节性干旱频率达到55%以上,近几年接连遭遇罕见特大旱灾,不过在2024年,内江粮食总产量达176.66万吨,增速位列全省第二。
“小型农田水利为夺取粮食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华雄建议,从省级层面进一步明确小农田水利监管职能职责,结合灌区、高标准农田以及小水利,编制实施全省“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攻坚行动方案”。
耕地质量同样关键。立足省情农情,四川提出,到2030年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我省高标准农田面积逐年扩大,但在部分地方,对这些农田的建设和管理仍有局限。”省政协委员、达州市政协副主席廖清江表示,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管护事关粮食质量和粮食安全,需引起重视。
对此,廖清江认为,需在“生产基础”和“管护体系”上下功夫。首先要因地制宜搞规划,运用遥测、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摸清农田现状、水土条件、增产潜力等底数,细化设计方案,精准指导施工,确保高标准农田质量经得起检验。还要厘清管护职责,加强政策引领和监督考核,“确保每片高标准农田都有人管、管得好,保障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耕地是粮食丰收的根基,耕地‘守存量、提质量’是提高川粮产量的前提。”省人大代表、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中荣表示,新的一年,巴中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高标准农田2024年24.7万亩项目及时竣工验收,2025年22万亩项目9月底前开工,全市耕地质量提升0.2个等级以上。
育“良种”,综合施策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除了让耕地“多装粮”,也有对粮食质量更高的期待。
“还是要育良种。”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加速川种振兴,对于推动“天府粮仓”多装好粮十分重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启动川种振兴三年攻坚行动,吹响全力以赴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号角。
冬日里,德阳市罗江区“水稻油菜双季制种”样板基地内,成方连片的油菜仍然生机盎然。近年来,通过集中发展“水稻油菜双季制种”产业,罗江区油菜制种面积占全省40%以上,年产出油菜种子达到全国用种量20%以上。
“除了培育优良品种,种子的生产供应也是种业振兴的重要环节。”在省政协委员、德阳市政协副主席蒋开锋看来,德阳开展制种基地的经验值得全省推广。
具体怎么做?蒋开锋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优化四川制种基地布局,高标准配套基地设施,培优扶强种业企业,多方筑牢种业发展基础。二是注重优势品种研发,并加强机械化制种技术研发与运用,通过擦亮种业优势品牌全面提升制种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好的品种依托好的技术才能体现其优越性。“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支撑。”省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认为,还需加强作物栽培学与育种攻关的协同发展、高度融合。作为高校农业科技工作者,马均注意到,当前我省仍存在覆盖作物栽培学与作物遗传育种学的交叉协作平台匮乏,突破性拳头品种和栽培较少等问题。
学科协同方面,马均建议加快建立四川省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中试研发平台,汇聚多学科交叉人才资源和多功能平台优势。“同时,还要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并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种难、难种田的生产问题。”
兴产业,着力做好“土特产”提升附加值大文章
“我们园区产出全球14%的鱼子酱,冷水鱼产业园已经成为周边村民的休闲游乐资源。”提到园区的成绩,省人大代表、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十分自豪,“雅安鱼子酱”的火热,让他每天都要迎接全球客商。
冷水鱼在园区“游”出了改写世界产业版图的成绩,正是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缩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土特产”提升附加值大文章。
提高“土特产”附加值,需要搭建好的载体。省政协委员、绵阳市政协副主席许小君表示,要加快高水平建设一批产业基础好、影响力强、助农增收效果好的现代农业园区,向内将园区范围内的产业强镇、专业村聚集起来,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此外还要对外将相邻的同产业门类的多个园区整合起来,形成更大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同样需要加强品牌建设。”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何晓东注意到,四川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不多,部分企业缺乏品牌培育、推广和维护管理意识,造成品牌价值不足。因此他建议,引导企业立足自身特色,强化“母品牌+子品牌”的品牌培育意识,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号召力。“我们可以从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专项资金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四川辨识度的‘爆款产品’。”
“土特产”要想产生好效益,必须通过加工转化实现产业化。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宁国鹏以蓬溪县发展食用菌产业举例,近年来,蓬溪县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地初加工,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当地吸引并扶持了30余家智能化、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培育出了杏鲍菇、秀珍菇等20多个品种,带动全市食用菌产值超过18亿元。”
与此同时,宁国鹏也希望,将这些土特产品纳入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等政策中,降低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让更多养在“深闺”里的好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