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迪克斯版画《冲锋队》奥托·迪克斯版画《冲锋队》

  一战过后,迪克斯的剧烈反应也给后来关于战争及其结果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启发,其中包括本·奎尔蒂(Ben Quilty)和乔治·吉托斯(George Gittoes)的作品。作为澳大利亚的官方战争艺术家,奎尔蒂的《阿富汗过后》系列中描绘了在无用却一直持续的军事行动中,从阿富汗归来的士兵们所承受的无休止的创伤。

  奎尔蒂和吉托斯的艺术作品让卷入战争的个体感同身受,但要改变把他们带入暴力冲突的政策,可能性微乎其微。澳大利亚军队依然固守着国家传统:搅合到他国的战争中去。

本·奎尔蒂的油画作品《S上尉:阿富汗之后》(2012) 收藏于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本·奎尔蒂的油画作品《S上尉:阿富汗之后》(2012) 收藏于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

  要说将无用的艺术作为抗议的武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所有作品里最有力的实证,这幅画是为193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所创作的。1937年4月26日,德国和意大利军队为支持法西斯主义的弗朗哥将军占领西班牙,轰炸了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毕加索很清楚自己继承了戈雅和迪克斯的争辩传统,在《格尔尼卡》中展露了他不加掩饰的悲痛。

  《格尔尼卡》画幅巨大,饱含激情,故意集结了细线条,参差不齐的黑、白、灰色块。在80年后的今天,这幅画依然有震人心魄的力量。

  1938年,为了给西班牙筹集资金,《格尔尼卡》被运送到英国曼彻斯特,钉在一个废弃汽车展厅的墙上。尽管成千上万的人慕名而来,这次展出对于战争进程却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英国政府拒绝介入。1939年,凯旋的弗朗哥法西斯政权接过权力,一直统治着西班牙,直到1975年去世。

  二战的几年间,大量《格尔尼卡》的复制品挂上了世界各地的教室内墙,传达着强烈的反战信号,直到美国轰炸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的时代,它依然作为反战标志成为时代的记忆。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图片来自Wikimedia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图片来自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