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击者的艺术

  人为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这个我们时代的巨大危机,已经开始和社会政治因素一并,牵动着饥荒和战争。自然灾害带来了全球性的大规模难民迁徙,这样的大离散正是本次悉尼双年展的主题之一。

  双年展七个展区中的三个都以艾未未的作品为主打。近年来,艾未未的创作主题转向了全球数百万绝望的难民。他的巨型作品《行之道》(Law of the Journey)就引起了那些在救生筏中、搁浅在地中海岸边的难民的共鸣。明知自己的造访得不到欢迎,人们还是尝试着偷渡到目的地,有的人在路上溺死。许多人沉没海底,为的是逃避将来的另一种可能性。艾未未在他巨大的救生筏中放入一堆没有面部特征的充气“难民”,令船上拥挤不堪,观众也能对难民的大逃亡感同身受。

艾未未《行之道》,创作于2017年,强化聚氯乙烯材质,铝制边框。艺术家供图艾未未《行之道》,创作于2017年,强化聚氯乙烯材质,铝制边框。艺术家供图

  《行之道》被搬到悉尼鹦鹉岛的动力博物馆的凹形建筑里毫不违和,但它最初是一件场域特定的展品,展出于捷克布拉格国家美术馆。捷克斯洛伐克,原本是一个往世界各地输送难民的国家,现在成了难民的目的地。救生筏船底印有题词,展示人们关于造成这样的全球性悲剧的各种评论:从疾呼的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从和自己不一样的他和她身上认识自己”——到捷克文学家总统、国家英雄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

  1979到1982年,哈维尔在狱中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在给妻子奥尔加写信。“现代人的悲剧不在于对人生的意义认知越来越少,而在于自己越来越漠然。” 哈维尔的观点在这里尤为受用。

  放置在Artspace展馆的姊妹作品则有些晦涩朦胧的味道。一个巨大的水晶球躺在褪色救生衣堆叠的床上,被丢弃在莱斯博斯岛海岸。它传递着这样一个暗示:我们的世界走到了十字路口。在危机时代,政府和人民都得思考要如何决定未来走向。

  艾未未执导的电影《人流》展现了当下的危机。最早作为悉尼双年展的展映项目,在悉尼歌剧院放映,现在已经面向大众公映。

  平静的地中海,开阔壮观的远景。镜头拉近,橡皮救生筏上载满了穿着橙色救生衣的难民,冒着生命危险挤破脑袋想要进入梦寐以求的欧洲大陆。

  莱斯博斯岛海岸岩石遍地,人们在岸边帮助海上来客。一位乘客预告着即将到来的救生筏,还有他的恐惧,他担心因为岩石的缘故,自己可能到不了目的地。太多人死在了海上。视频中油田在燃烧,浓烟如巨浪翻滚,其中竟有种令人惊惧的美,这是ISIS给摩苏尔留下的遗产;沙尘暴异常壮观,席卷着非洲土地,气候变化依然在将越来越多的人从自己的土地上驱逐出去。

  对澳大利亚人来说,马其顿、法国、以色列、匈牙利和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态度交相呼应。电影中介绍,当下世界上大约有6500万难民,在未来的20年中,他们大多数都会流离失所,找不到一个长期的住处。战后欧洲曾经带给这些难民希望的伟大的人权计划,也以带刺铁丝网、催泪弹和海上沉溺的死者告终。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对问题过分简单化的回答只能制造灾难。在过境上阻拦难民,或者是把他们遣返到不安全的故土只能带来更多的长途跋涉,或是更多淹死的亡灵。另一边,ISIS和它的后继者招兵买马,靠的正是这些绝望的年轻人。但凡对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抱有希望,人们就不太可能成为背着炸弹的自杀式恐怖袭击者。

  《人流》认为,最终应该为难民问题负责并且解决问题的,应该是那些自以为不需要适应这个不断改变的世界的总统和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