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营造”板块展出的竹建筑“竹与营造”板块展出的竹建筑

  “东方竹”展览从竹材质本身出发,通过空间设计的叙事性,突破了一般博物馆展陈的常规,

  走入展厅便犹如走入自然的森森大殿,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意象中,将传统的器物散落在波浪状的设计中,好似早期中国器物通过海上与国外交流。几十年前生活中最普通的竹编家具赋予“竹林七贤”的含义,隔林风浪,起伏箫笙,以自由的学术思想,接触当代生活。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竹文化一脉相承,日本手工艺以细节取胜

  澎湃新闻:之前你们做过园林、茶等方面的展览,此次把目光聚焦“东方竹”的原因?

  吴光荣:我们是从生活方式的角度介入,在亚洲各国,对“竹”有共同的认知,虽然早期认识可能不同,但是我觉得中国人对竹的认知和理解应该是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在精神方面,我们把竹比做“君子”的品格,所以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比亚洲其他国家认识的要深远。

  从“竹”材料本身来说,制作器皿、建筑等衣食住行里面都有竹的影子。今天,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在竹材运用上都有非常不错的成绩。在我国,早在商晚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竹”字,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竹笥”,其功能是用来盛米饭或装衣物的方形竹器,用以竹编,形似今日小竹箱。可证当时的先民利用竹材来编制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或器具,工艺已相当成熟,也可说明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已开始加工和利用竹材了。汉代马王堆墓葬出土的就更多了,包括乐器。还有早期的书籍形式制度之一的汉代竹简,它对传播文化都起了非常便捷的作用。而墓葬中出土的彩漆竹勺,勺柄以龙纹及辫索纹为饰,并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来装饰,它年远而精致,反映出先民们对竹材料的兴趣与利用都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日本正仓院现在收藏的中国唐代乐器尺八,表面就已有竹刻留青装饰。而在江南一带,直到晚明才发展成一种专门艺术,但其实留青工艺唐代就有了,千百年来,留青成为竹刻最重要的技法之一了。

  从全世界来看,虽然欧洲并不产竹,但欧洲设计师也关注竹子这种材料的状态和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展览的出发点就是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引起人们对竹子的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