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放”与“管”中找到城市管理与市容秩序的平衡点

  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深夜来几串烧烤,夏日来一碗冰粉,路边红红火火的小摊,热热闹闹的气氛,抚慰一城人的心,更吸引万千的目光注视。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杨宝玲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政府该如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恢复城市“烟火气”?

  创意之举,撬开城市“烟火气”的大门

  □毕舸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如何实现中央所提出的“六稳”、“六保”,答案其实也蕴藏在各地的创新之举中。

  面对疫情,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小微企业和普通就业者,急需更为宽松、开放环境的也是他们。例如,成都放宽占道经营的创新探索,实现了民生需求与相关服务行业的有效对接。5月23日,在央视新闻“两会1+1”栏目中,白岩松提到成都允许商户室外经营时表示,只有政府给自己添麻烦,才能给遭受了巨大损失的需要复工复产的企业添利润。

  对于临街小店以及小商贩而言,在允许范围内扩大经营范围,可以获得更多接触消费者的空间和渠道,吸引更多客人,也方便市民购物和生活。同时还能自发形成新的零售、餐饮服务热点区域,带动所在地区相关行业的加快复苏。

  不仅是成都,各地在稳就业、促消费上都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复工复产刚刚开始,许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就带头消费,进店就餐购物等,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随后,各地陆续推出的消费券模式,给百货餐饮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消费“节日”。而安徽、湖北、浙江、广东等不少地方的官员,最近都在利用电商直播这一新平台,带头直播带货,成为地区特色产品的代言人,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各地通过模式创新,政企联动,创造就业和消费的新空间。此举不仅能缓解实体经济尤其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带来的运营压力,更能通过餐饮、服务、零售、农业等民生所需行业的加快运转,为产业上下游带来更多活力,并且为民众日常生活及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持。

  也因此,如何贯彻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目标,关键也在于各地决策者如何开拓思维,以强化民生服务便利性、易得性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城市“烟火气”更快回到大家身边,从而为接下来的经济发展和消费复苏打下更为良好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