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迎战”臭氧生成重要前体物的战役已打响多时。截至7月7日,成都今年优良天数已达到132天,是2013年国家新标准实施年全年的优良天数,与2015年“十三五”空气质量基准年同期(111天)相比增加21天。

  根据成都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联合会商结果,7月成都气温偏高1.0℃,臭氧污染形势较上月和去年同期更加严峻,预计有3-4次污染过程,如何守好“成都蓝”?将持续减排作为臭氧污染防治的总体方向,突出精准治气、科学治气、依法治气,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全力以赴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成都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内外因联合作用,臭氧污染“拖后腿”

  数据显示,自入夏以来,对成都平原空气质量造成直接影响的污染物是臭氧,而这一难题并不是成都独有,臭氧污染已经成为全国各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

  据了解,从气象分析来看,极端高温天气是重要外因。5月四川盆地遭遇了6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少雨天气,6月成都平原区整体气温持续偏高。而区域污染排放总量增加则是主要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具体来说,受疫情客观影响,四川盆地污染排放总量及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以成都、德阳为代表的平原经济区是全国较早一批全面复工、复产、复学的城市,社会活动水平快速恢复,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集中增长,增加了大气环境压力。

  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区域性大气污染呈态加重势,以今年5月为例,四川盆地先后出现了3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均从北面德阳市、绵阳市率先污染,随后污染范围向南、向东扩大,除川东北和攀西地区部分城市外,其他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成都平原城市群尤为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在今年下半年一开始,就取得2013年全年132天优良天的成绩,实属不易。”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