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经受疫情冲击后,成都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V字”反弹:上半年实现GDP8298.63亿元,同比增长0.6%。成都的经济韧性,与其近年“重仓”新经济密不可分:据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成都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新经济百家重点监测企业营收增长22.8%。

  中国改革开放从沿海向腹地纵深推进,新经济发展成为重大机遇,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令所在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8日,以成都为主会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分会场的“全球科技创新论坛”,将在三地同时连线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科技创新:新经济竞争力全球化”,将汇聚来自全球国际大都会的科技翘楚、金融领袖,共同探讨企业竞争力、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等议题,制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议程,为成都新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成都 图据ICphoto成都 图据ICphoto

  新经济场景联动

  促进三地深入交流探讨

  据了解,本次全球科技创新论坛的一大亮点,正是成都、香港、新加坡三城联动。届时,以成都为主会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分会场,三个会场将为三地新经济企业打造场景展,展示新经济项目,营造创新氛围。以三地讨论配合场景展示方式,进一步促进各地新经济发展的深入交流。

  同时,现场还将发布南华早报中国互联网报告,揭示当下中国最大趋势、最大参与者和关键市场,将西方和东方的思维方式融入讨论之中,探索科技领域突破性创新,展望未来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新图景。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新经济的“亚洲共振”,将积极探索中国和欧美国家科技产业,成都与香港及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领域创新和经贸往来的深度合作,在成都与亚太主要地区、东西方投资者、科技企业领袖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探索本地市场、本国市场、国际市场的相互依存和企业全球化战略。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提升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新经济新动能加速成势,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发展动能。

成都 图据ICphoto成都 图据ICphoto

  给空间、给场景、给人才

  成都新动能加速成势

  从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新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成都而言,新经济无疑在城市的发展中正承担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力的体现之一。截至2019年底,成都新经济企业已经达到36.6万户。而从财新智库和BBD联合发布的《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7月数据来看,依照2020年7月新经济城市综合成本指数调整后的新经济总量排名,成都在国内城市中连续三个月排名前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事实上,今年成都在新经济发展领域诞生了诸多的“大事件”:“成都先导”“苑东生物”相继登陆科创板;总投资约25亿元的成都超级计算中心正式亮相;相继引进天府数字经济产业园、快手直播电商总部、中科卫创全景地球公园等新经济项目69个,协议投资总额756.75亿元……

成都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

  取得上述成果背后,离不开城市的内在规划逻辑。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需要空间。成都今年将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产业功能区企业聚势赋能,为制造业转型和新经济扩张提供持久动力。据成都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54个,已导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0家、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3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70余家、科创企业(团队)314家。

 IC设计产业园鸟瞰图 IC设计产业园鸟瞰图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需要场景。今年3月,成都对外宣布,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截至9月25日,成都已举行6场“双千”发布会,已发布600个新场景和600个新产品,其中,前5场共释放投资需求超3500亿元。在成都,场景正在重塑城市社会空间形态,从产业功能区和社区向一个个场景单元转变。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人才是第一要义。从“吸引来”到“留下来”,成都编制出台《全市产业功能区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及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18条政策措施”和人才新政等政策。

  在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看来,成都良好的引人、留人政策,不仅吸引着大量的“蓉漂”人才,更让很多本地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留下来”。“从数据上看,电子科大超过四成毕业生选择留在川内,以成都为主要工作区域。成都正成为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