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

  聚焦为居住人群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便捷化公共服务配套、闲适安逸的市井人文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社区

  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属地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

  乡村社区

  突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10月24日,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公园社区”分论坛上,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这是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

  《导则》根据社区分布区域以及主导功能,将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三大类,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规模分类和差异化特征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了分类设计。

  城镇社区如何打造?

  以居住功能为主

  商业商务、创新研发功能为辅

  依照《导则》,城镇社区的空间规模为1-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万-3万人,主要定位为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以居住功能为主,商业商务、创新研发功能为辅的社区。

  城镇社区如何打造?首先要注重“舒适生活,功能多元”。根据《导则》,城镇社区要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营造和谐包容、活力共享的生活氛围。具体包括,倡导功能混合和土地复合利用,提供适度就近就业空间,促进居住就业适度平衡。还要鼓励建设多类型、多标准的特色住宅产品,充分满足各类人群差异化的合理住房需求。

  要注重“适度开发、开放活力”。要积极探索街区开放形态,创新激发社区场所活力。从做法上,《导则》鼓励推行街区制,合理控制街区尺度,构建以人为本道路系统。还应探索类型多样的社区开放模式和开放形态,激活社区街道节点,提升社区活力。

  要注重“全龄友好、全时服务”。《导则》提出,关注人的全生命周期,精准配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服务设施,营造美好生活意境。包括,要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照“5-10分钟,15分钟”两类圈层配置“8大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增设安全的儿童空间、便捷的适老服务等配套设施,充分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要基于社区消费需求变化规律,营造社区“7天×24小时”消费场景,保持社区全时化活力。

  要注重“多彩感知、人文渗透”。根据《导则》,要注重社区空间的艺术化设计、场景化营造,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具体包括,挖掘社区历史文化主题,植入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人文特征的文化符号,打造社区文化品牌;突出社区人文特征,以场景营造促进社区人文渗透,提升社区人文生活感知。

  要注重“闲适安逸、独立慢行”。在这一方面,要着眼多样化交通出行需求,打造便捷宜人的绿色交通体系。具体包括,要结合人群需求,加强社区绿道建设,打造独立的通学优先、居民健身、商业步行道等;要以轨道交通为引领,增强社区交通接驳能力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出行便捷性和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