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涛事件”权威的调查结论来了。没有预想中的“劲爆”,但事实就是如此。以事实平息情绪,是该有的理性态度。

  毛洪涛那封“绝笔信”无声但力量强大,将成都大学及校长王某某推到了舆论漩涡中心。一时之间,“二把手逼死一把手”等言论甚嚣尘上,在舆论场流转发酵;同时还间杂着许多复杂的情绪。

  对成都市来说,应对很“快”,距离发现毛洪涛溺亡不到24小时,即迅速成立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公安局五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是为了更高效、专业地推进调查工作,体现出高度重视。调查又很“慢”,鉴于“举报”内容的重要性和方式的特殊性,历经月余、详细调查才有了调查结果,以公正、客观的真相调查回应各方关切,体现出对待该事件的慎之又慎。

  快与慢之间,急与慎之间,是对法治的敬畏,是对公义的维护。调查重证据,让事实说话,让所有涉事人不致蒙冤于屈辱,不致逍遥于法外。

  如今,毛洪涛事件的真相来了。它并不符合某些舆论的“预期”:王校长没有“锅”。工作矛盾是有的,源自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性格脾气,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当事人的观感不同,做事的风格不同。当真相来临,人们发现,此前坊间流转的一些猜测、传言以及由此发酵的情绪,均偏离了事实的航道。那些纷扰交织的情绪,不过是凌空蹈虚、无枝可依的幻象。

  此前,通过网络流传的微信朋友圈截图,可以看到毛洪涛主要与校长不和,万念俱灰。他在绝笔信中,称“一年多的成都大学工作,已是头破血流”,“本人受到的伤害和不公,今生极致”;痛斥成都大学校长王某某对三任书记诸多挤压,违法乱纪。

  但调查结论表明,毛洪涛在“绝笔信”中对成都大学的政治生态和校长的指控,没有事实依据。换句话说,就是相关指控不成立,脱离和违背了基本事实。也许有人会说,毛洪涛“以死明志”还会有假么?生命诚可贵,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但生命的重量,不应该与某种博弈挂钩。少了事实依托的指控,纵以生命为代价,也不能增添砝码的分量。这正是发生在毛洪涛身上的悲剧。毛洪涛对工作的完美追求,对自我的严格标准,值得我们尊重,生命的失去也令我们同情和惋惜。

  但在网络时代,任何有影响力的个案都会被放到放大镜下审视。毛洪涛事件,事关人的生命和尊严,事关一所大学的声誉和发展,事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组织调查必须客观、公正、严谨,既要经得起大众审视,经得起事实检验,也要维护当事人公平,既要对死者负责,也要对生者负责。

  事实上,毛洪涛的“绝笔信”,此前已在互联网广为传播,导致一定的情绪发酵。对于毛洪涛事件,围观者和局外人有自己立场无可厚非,但有些判断、有些情绪似乎不必那么斩钉截铁。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有义务让自己保持冷静理性。在弄清事实之前,不必自己急着燃烧起来。在获得真相之后,更不必为情绪所扰而呼天抢地。

  要知道,激昂的情绪如同汤镬,稍有不慎就会将人吞噬。情绪的沸水,离开了事实的柴火,是不应该沸腾的。情绪终究代替不了事实,该冷却的,就让它冷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