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项宏大工程

  1993年,“一号工程”府南河综合整治启动,历时5年,获得赞誉无数

  “不行动不得行了!”回想起参与府南河综合整治的经历,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至今仍心潮澎湃。

  1985年,成都龙江路小学少先队员给市长写信,发出了整治府南河的第一声呼唤。经过几年准备,1992年,综合整治府南河提上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程,决定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对府南河中心段实施综合整治,命名为“一号工程”。1993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即便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说府南河综合整治规模宏大一点也不夸张。”前述负责人介绍,府南河中心段的整治拆迁涉及188条街道、24个街道办事处、1291家单位,拆迁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投资预算总额相当于1993年全市的财政收入。

  为了确保政令畅通,当时成都市还成立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而工程建设伊始,成都市民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整个整治过程中,有300多万人为工程捐钱捐物,总价值4000多万元,义务劳动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府南河中心段综合整治到1997年完成,历时5年,耗资27亿元。工程包括了河道整治、安居、治污、绿化、道路管网和文化工程等六大子工程:新建和加固河堤41公里,疏淘河道16公里,城区防洪标准由原来不及十年一遇提高到两百年一遇;完成26公里排污干管铺设,截堵599个排污口,搬迁工厂作坊640余家……

  该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93年至2006年期间参观达140余万人次。1998年10月,该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世界人居奖”;2000年又相继获得联合国相关机构颁发的“地方政府首创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1998年-2002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进入了延伸整治新阶段,以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理念为基础,成都水环境治理进一步铺开。2013年初,成都又锁定413条黑臭中小河渠,用3年时间完成了治理任务,到2016年基本实现了“全线截污,水质明显改变”的目标。

  3

  一场治污持久战

  2017年开始,深入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治水主体责任

  时间来到2017年,成都颁布“治水十条”,编制实施《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

  “无论是之前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还是后面众多推进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的举措,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久久为功,坚持统一规划、流域治理和系统治理。”刘盛君介绍,成都实施“源头减污—处理回用—末端治理”的全链条水环境治理模式,污染物减排,多渠道补充锦江环境用水,近三年节约农业用水9亿立方米,用于补充河湖生态用水。

  治水的同时,也要探索“管水”,治管并举。11月26日,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副镇长罗园园像往常一样巡河,边走边感慨:“现在水质很好,臭味没了,白鹭来了,周末和家人一起巡河,就像逛景区一样。”

  “我们全面落实治水主体责任,结合河长制工作设立‘点长制’,全区125名点长盯死守牢158个重点污染源。”成都市双流区水务局副局长李琼芳介绍,位于双流区黄龙溪的锦江国考断面,水质已提升到三类优良水质,达到近二十年来最佳水平。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体制机制。成都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何剑给出了一组数据:“十三五”以来,成都的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150万立方米/天,每年新增市政管网400公里,目前主城区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8%。

  “我记得2016年省上给锦江治理提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消除劣五类水质,到了2018年就要求次年要稳定在四类水质,而今年的新要求是明年要稳定达到三类水质。”何剑介绍。

  今年,锦江流域内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现在的97.6%,流域内所有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三类及以上,超前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