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沿锦江向西能清楚看到雪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摄   (本版图片均为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2018年10月10日,沿锦江向西能清楚看到雪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摄   (本版图片均为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锦江河畔的成都天府绿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郝飞摄锦江河畔的成都天府绿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郝飞摄

  名片

  锦江:

  2005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都市区段的府河、南河统称为锦江。这条河流古时被称作“濯锦之江”,流域面积占全成都的14%,承载了成都约45%的人口。

  声音

  “锦江实现了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的重大突破,对同类城市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锦江的治理和打造,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感知幸福,成为四川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积极实践。”

  最近一段时间,开会、调研、写材料、做PPT……“锦江”绝对是成都市水务局河湖管理处处长刘盛君工作中的高频词。

  “不久前,锦江示范河湖建设顺利通过了水利部专家组验收。”专家组评价:锦江实现了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质从劣五类(水质严重恶化)提升到三类(可作为饮用水源)的重大突破,对同类城市具有示范借鉴意义。尤其是近10年来,锦江在支撑成都人口增长近20%、经济总量超过原来3倍的同时,整体水质显著改善。

  “濯锦之江”归来背后,有着怎样的治水故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张红霞

  1

  一段“黑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府南河变成“总排污沟”

  “现在,锦江的水质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水生态治理成效终于‘跑赢’了水污染。”走在锦江沿岸,成都市金牛区农业和水务局局长黎乃顺时常会想起20多年前的一幕:河道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排污口,生产牛仔裤的企业排出的污水经常把河水染得五颜六色!

  称得上“模范生”的锦江,其实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黑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末,府南河仍是舟来楫往。“那时候的河水清得很,我们吃水都在里面挑,河边的茶馆还特意打出‘河水香茶’的招牌吸引客人。”从小生活在府南河边上的黄平中老人回忆。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府南河在综合利用上偏重筑坝拦水、灌溉、发电,致使河床淤毁、行洪能力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用水急剧增加,沿江两岸650多个排污口,每天有60多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含十余种有害物质,府南河变为藏污纳垢的“总排污沟”。“府南与腐烂谐音,大家喊着喊着,就成了‘腐烂河’。”黄平中笑着谈起这段“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