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反射信号 周江陵 摄接收反射信号 周江陵 摄

  “但对一些‘疑难杂症’,常规手段还是不够用。”王东辉介绍,比如锦城广场区域,有4个大型商业综合体、4条地铁、4个湖区和两大城市公园,城市干道纵横,居民楼密布,怎么办?

  “我们没少做试验。”锦城广场物探项目负责人、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专家刘胜说,他们在一个仅有30万元标的的项目区,投入了200多万元开展技术试验。

  “把用过的、没用过的办法都试了一遍,选择了中科院还在试验研究的三维三分量共振成像技术。”刘胜补充道,它属于“CT”检查的一种,但不需要主动发射地震波,而是收集环境中的各类波反射或折射后传回来的信息。这个方法对接收器要求很高,它就像装上了“顺风耳”一样,分辨地下传来的微弱“反馈”。

锦城广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成都地调中心供图锦城广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成都地调中心供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三维三分量共振成像技术在内,成都在地下空间调查中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城市复杂工况下浅层三维地质结构精细化探测的物探组合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城市综合物探技术方法的探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畅想“地下城”

  分层开发利用,打造地上地下“透明城市”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生活场景:家里的垃圾打包好后,扔进一个专用的投放口,通过“地下旅行”,最后送达垃圾场集中处理。中转都在地层深处,形成垃圾运输闭环,再也不需要社区垃圾中转站。这就是通过这项调查想要实现的远景。

  据《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2019》,“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到8.44亿平方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截至2018年末,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成都排名第七。

  成都的地下开发还有哪些想象空间?成都地调中心根据地下空间调查结果,提出分层开发利用建议:

  0—30米,应加强特殊类土等地质问题防范与处理,优先以生活娱乐、停车场、地下商场等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场所进行利用;

  30—60米,地质条件总体优良,利用方式可以物流通道、综合管廊、地下交通等公共服务为主;

  60—100米,总体为市政基础、生产储存设施利用空间,按照地质条件的区域差异和工程建设需求,加强地下水库与洪水调蓄、地下仓库、地下变电站、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建设和空间利用;

  100—200米,中长期规划利用空间,利用方式以科研、深部生产储存等设施为主。

  王东辉介绍,从区域来看,“西控”地区,是成都优质地下水富集区,需谨慎开发,建议除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重大基础设施外,不做大规模利用。“东进”地区,除龙泉山外,地质条件总体优良,地下0—200米范围有利于地下空间利用,可将自动化程度高、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转入地下,加强地下物流仓储、污水处理、变电站、地下水库和洪水调蓄等利用。

  目前,成都正在编制地下空间相关规划,调查数据将呈现出城市全空间三维立体形态,打造地上地下一体的“透明成都”,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描画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