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肖莹佩
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成都以一场特别的会议——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加速迈向“十四五”的“幸福征程”。
为让幸福可感可及、落地落实,成都市成立了10个专项推进组牵头十大工程,由成都市领导班子分别挂帅各组组长。会上,各组长依次发布了五年实施方案和2021年工作计划,为“幸福征程”绘出路线图。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覆盖居民收入、生活成本竞争力、公共服务、城市通勤等群众、企业息息相关的十大领域,是成都“十四五”的重点和亮点。这也意味着,当成都城市品质迈向更高能级,反而将落脚点放在具有人本关怀的细微之处。
会上,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不仅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
“幸福”“美好”“生活”三组关键词
共同定义发展方向
两个多月来,在成都,“幸福”成为关注的热点、焦点。
“幸福”之于成都,不仅是初心,更是底气。历经“十三五”的快速发展,成都综合实力实现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7万亿元、比肩全球排名第42位的芬兰,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奠定了基底。
着眼“十四五”,成都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主线,城市的发展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更加突出“城市的核心是人”的价值理念。
聚焦“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本身来看,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谈到,“幸福”“美好”“生活”三组关键词,是有机的结合、系统的耦合、深度的融合,道出了城市最深刻的幸福密码,共同定义了城市发展的时代方向。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重在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通过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全周期全链条的服务供给,赋予城市生活更多文化意涵和审美属性。
美好,是一种内在尺度的感性显现,重在共同愿景的激励感召,通过建立稳定可及、多元平衡的社会预期,形成基于情感连接、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的适应性认可,让民之所愿、城之所向成为引领城市拔节生长的昂扬力量。
生活,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自我确认下对生存状态的感知实践,重在城市特质的凝炼彰显,通过锻造从物阜民丰到乐观包容的生活状态,传承成都平原氤氲千年的烟火气息和别样精彩的休闲基因。
十大工程N个目标
细化实施路径落地“幸福”
十大工程涉及民生、发展、建设、治理等方方面面,在编制方案、制定政策、确定规则、分配资源上贯穿民本导向,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为生活导向。
着眼更实际——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被列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首,直接关系到居民的“钱袋子”。2020年,成都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七位,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还相对靠后,《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到“十四五”末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70000元,年均增幅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40000元,年均增幅8.6%,进入国内高收入城市行列。
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均从群众“钱袋子”“车轮子”“菜篮子”等方面,让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有了具体的表达。
主体更广泛——
成都所谋划的幸福美好生活,不是某些个体的幸福,而是事关群众的普遍感知、普遍受益。
针对青年群体,专门推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就业有机会、情感有归属,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让青年人才筑梦成都、成就未来。
“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环节中。到2025年,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残疾儿童康养救助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