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获悉,日前,成都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对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这意味着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再度向前推进,正式开启改革5.0方案。

  据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市不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实施改革1.0完成试点夯基础,改革2.0对标对表补短板,改革3.0优化提升树标杆,改革4.0强化监管求实效。这一次,成都市迈入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5.0集成化时代。

  “《方案》对标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任务,对标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聚焦市场主体反馈的主要问题,结合成都市行业管理和项目推进的实际情况,提出15项改革措施。”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5.0方案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和服务集成等方面发力,将进一步优化成都市“办理建筑许可”营商环境。

  [新举措]

  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对《方案》的亮点进行了解读。据他介绍,《方案》中针对工程审批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制度优化。

  第一,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程序复杂、耗时太长的问题,《方案》提出,完善投资项目规划审查“分级管理”机制,明确重要地段和重大项目等需区(市)县规委会审查的项目范围,规范提升规委会议事章程,简化合并规委会审查流程,各区(市)县有项目报建时原则上每周至少召开1次会议;将设计方案规划审查纳入“时限管理”,并联审批部门按规则限时回复,探索推行“联合会商”制度,一次性解决项目问题,切实缩减规划审查时间,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第二,针对部分大型开发企业提出的在审批、监管等方面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成果应用的建议,《方案》提出,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采用告知承诺制进一步简化办理手续,降低企业报建成本。依据信用等级、风险程度实行靶向抽查、差异化监管,降低守信企业成本,提升行政监管效率。

  第三,针对企业反映的部分区(市)县仍然存在随意增设审批前置条件、存在隐形审批、体外循环审批等问题,以及问题反映渠道不畅通、不便捷,疑难复杂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处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的问题,《方案》提出,升级审批系统分析监测预警功能,以土地出让协议签订时间为基点,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预售许可、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的审批手续办理情况、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时间履行开、竣工义务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监测预警,对监测到的审批缓慢、停工缓建、土地闲置等问题,及时提醒并督促整改。《方案》还提出,健全“办不成事”监督机制,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畅通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的渠道,督导相关部门及区(市)县限期进行处理。

  第四,在优化审批的同时,需要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清除监管盲区死角。《方案》提出,健全属地负责、市级督查的质量安全分级监管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随机对区(市)县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进行实质性抽查,建立问题发现、督促整改和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制度,对区(市)县住建部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履职情况开展评估、考核和督导。

  [新探索]

  除了针对工程审批监管过程中各类问题提出的优化举措之外,《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或创新探索任务。

  例如,《方案》提出,探索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全市新建大中型工程项目中推行数字化技术应用,施工图设计环节推行BIM技术应用。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新津区等试点区域,分类推进全过程正向BIM技术应用试点,探索施工图智能辅助审查、施工过程监管、竣工资料数字化交付实施路径,为城市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方案》还提出,支持各区(市)县积极创新改革。根据《方案》,各区(市)县要结合实际,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探索,围绕优化审批、强化监管和提升服务,通过数字赋能、优化内部协调服务机制等手段,聚焦全流程审批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以“小切口”深化改革,探索“差异化柔性监管”“金牌管家”“动土必管”“验备合一”“验登合一”等创新举措,找准穴位、破解难题,形成更多可在全国、全省、全市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