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成博

  碑刻,承载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时代沧桑变迁的见证。

  6月2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对外宣布,在博物馆诸葛亮殿北面墙壁的原状陈列提升工程中,意外在墙体中发现了15块碑石,共8通碑刻。这批碑刻年代最早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最晚为1821年(清道光元年),其中既有清代乾隆年间状元石韫玉所书的《出师表》,也有四川按察使宋可发的《眼底江山》碑,以及武侯祠乾隆年间的住持徐本衷所刻立的《再捐祭产碑记》等。这批碑刻的发现,丰富了成都武侯祠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折射出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一直感召后世,代代相传。

  维修意外发现清代新碑刻

  位于武侯祠文物区中轴线上的诸葛亮殿,游客熙熙攘攘。大殿北面,隔离出了一块“诸葛亮殿碑刻保护项目”的临时区域,新发现的碑刻便出现在北面墙壁之上。

  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马萍介绍,北墙原有碑刻数通,且有木框镶护。岁月流逝,木框渐有磨蚀现象。今年2月,博物馆对其进行更换时,周边抹灰层突然剥落,工作人员发现墙体内竟然还有碑刻疑是封护其中。后经专业机构墙体扫描和清理,15块碑石重见天日。

  这批碑刻,其中5通在清道光年间的武侯祠历史专志《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有所记载,本次发现与其相互印证;另3通碑刻未见记载,是对武侯祠历史的重要补充。碑文内容则多样,含时四川主政官员题记、乾隆朝状元书《出师表》、武侯祠祭祀活动记录、文人墨客访谒留书画等。

  出师表局部      

  在此以前,诸葛亮殿存有碑刻17通,分布在北壁东、西次间和后墙壁。这批碑刻发现以后,诸葛亮殿北面墙壁墙体内碑刻数量达到了25通,年代上至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下到1930年(民国十九年),时间跨度412年。历代的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在此咏史抒怀,感念革故鼎新的时代,倾诉鞠躬尽瘁之衷肠,让一面庙墙成为数百年来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者们的精神丰碑。

  碑刻为何藏于墙体?成都武侯祠博物研究馆员梅铮铮介绍,成都武侯祠享有“三国圣地”美誉,凝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崇敬和向往之处,历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其中,一些碑刻艺术精品被前人出于保护的目的藏在墙体之中。本次发现,在国内历史建筑博物馆中十分少见,它继续丰厚了博物馆和成都的历史底蕴。此外,今年也是武侯祠肇始1800周年和建筑格局奠定350周年,因此新发现碑刻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