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8棵梧桐,使街区“延长再延长”
祠堂街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但更新的过程中也有不小的挑战。
首先,祠堂街规模太小了,它只有临近人民公园的一块三角形区域。并且三角形的三边道路,都有较大的车流量,使得街区如同一座被城市交通包围的小小岛,很难让人产生“停下来”的念想。
其次,街区周围有许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在体量、风貌、材料,乃至建筑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都与祠堂街的风格,格格不入。这也是项目打造的难点之一。
但从区位上来讲,若以宽窄巷子与太古里两大赫赫有名的街区为两个空间点,祠堂街就在二者中间,若打造成功了,它很可能与二者连成一条必去的游线,为城市带来文旅层面的极大价值。
▲祠堂街建筑
这样一来,首当其冲要去改变的,就是祠堂街三角形街区的空间限制。
“从历史发展来看,祠堂街与人民公园的文化关联十分密切”,郑勇告诉记者,毗邻人民公园的祠堂街在历史上就是人民公园的商业外延和文化外延。所以在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将祠堂街的三角形街区与人民公园连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整个片区的范围就扩大了许多倍,文化元素与特色元素也得以叠加,市民游客可以逛了画室逛书店,逛累了,就去鹤鸣茶社喝喝茶。
怎么才能实现呢?衔接三角形街区与人民公园,有一条约300米长的小街,成为了改造的关键点。其中最大的“功臣”,是街道上的38棵梧桐树。
改造中,道路已由4车道改为了2车道。车流量降低了,街道给人的感觉也就慢了下来。
▲祠堂街街道
另一方面,街上原本就有标志性的法国梧桐,改造中,38棵梧桐树完全保留了下来。但梧桐树通过变换位置,更改了原本的作用——原本在道路两边作为行道树的梧桐,一部分被移到了双车道的道路中间,一部分则位于两侧商业的外摆区。这样一来,不仅梧桐成了道路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模糊了街区与道路的界限,使之衔接为一个整体。
改变了三角形街区的空间限制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周边格格不入的高层建筑融入街区,发挥作用。
“在高层建筑的屋顶上向下俯瞰,会发现整个街区的视觉效果与身在其中时完全不同”,郑勇说:“所以这些建筑的屋顶可以利用起来,打造一个立体的空中街区。”
这是对祠堂街未来进一步打造的设想。屋顶不仅可以有绿廊的打造,还可以植入咖啡、餐厅、画廊等业态。人们行走在立体的空中街区中,能看到川流不息的蜀都大道,能看到一片绿茸茸的人民公园镶嵌在都市的繁华之中,甚至在晴好的日子能向东望到山峦……
这就让业态进一步丰富了起来。郑勇说,立体的空中长廊,将把整个街区再度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