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化建设方面,该负责人提到,成都片区还将开展第二期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识别与个体识别等监测能力提升项目。据了解,为更加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开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识别与个体识别监测能力提升项目,成都片区先行先试,开展基于图像分析的野生动物物种识别和个体识别等监测,实现至少20种大中型哺乳动物的快速智能判别和野生大熊猫个体识别,将逐步实现为片区内野生大熊猫办“身份证”的目标。

  “第二期项目将建成完整的野生动物影像数据库,实现基于图像分析的大熊猫个体识别。完成基于图像分析的野生动物物种识别研究报告与基于图像分析的野生动物个体识别研究报告。”该负责人说,这样将有助于解决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方法存在耗时、耗力、时效性差等缺陷。

  该负责人表示,成都作为全球唯一具有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资源的超大城市,未来将继续围绕建设大熊猫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高地、创新引领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展示窗口目标,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平稳起步、创新发展,在“规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外展示”等方面作出示范。

  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加快环城生态公园实施,推动人民幸福有机生长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在聆听了二十大报告后,天府绿道集团全体干部职工备受鼓舞。天府绿道集团董事长康瑛表示:“天府绿道集团全体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结合实际深入领会,切实将会议精神贯穿于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奋力开创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市民在环城生态公园悦动彩林园区骑行▲市民在环城生态公园悦动彩林园区骑行

  如今,在环城生态公园骑行、锻炼、游玩、享受自然等,已经成为成都人共同的“低碳生活方式”。

  环城生态公园项目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跨经12个区,涉及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按照总体规划,环城生态公园项目将建成“5421”体系,即打造500公里绿道、4级配套服务体系、2万亩多样水体及10万亩粮油产业带。项目顺应城市、自然、人文等相互融合、有机更新的聚居形态,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空间系统。

  据了解,环城生态公园以绿道建设为基本抓手,着眼于筑牢生态本底,加快推进全域增绿,全面提高绿化质量,增加绿化覆盖率,提升了成都市的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健全了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确保公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依托自然地势条件,开展城区水系现状提升和流域治理,累计保护水体100余处,区域水质逐步达到Ⅲ类标准。

  提及未来的发展,康瑛表示,环城生态公园将持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发展,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创新生态环境导向(ESG)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连通“河湖网”,串联“公园链”,塑造城市“绿环”,推动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机生长。同时,通过赛事活动、消费体验、社群组织等将历史和文化、传统和现代、自然和城市连接贯通,打造健身、休闲、社交等多种属性于一体的美好公园城市生活。

  在城市低碳发展方面,天府绿道集团将扩大生态碳汇增量,破解环城生态区过去“山水林田湖草沙”点位点状化、碎片化问题,系统打造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城市“绿环”,大力推进“全域增绿”,全面提升固碳量;以数字化、智慧化改革为引领,加快建设低碳生产、生活、消费等综合应用场景,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的生活新方式。让更多市民享受贴近城市自然公园的新乐趣。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开展粮油作物种植,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聚焦城市美感与游客体验,持续提升项目品质,打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空间’;聚焦社区治理与未来生活,加快北湖、青龙湖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建设;加快环城生态公园智慧绿道建设,开发应用智能停车、智慧单车等服务场景和高频场景,提升园区数字化运营能力。”康瑛说。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