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袁城霖)3月30日,达州秦巴老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化超正在为第二天批发1000余只兔子做准备,“估计价格还是6元。”尽管批发价几乎腰斩,但秦巴老农在疫情期间积压的商品兔仍然尚未全部清空。

  记者调查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肉兔普遍滞销,价格下滑许多。

  近年来,我国肉兔产业持续走高,且四川是全国肉兔生产第一大省。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养殖户如何尽可能挽回损失,未来如何企稳行远?

  背景:肉兔养殖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肉兔养殖户增多,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饲养肉兔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以达州市通川区北山镇洞滩村为例。2017年,该村引进肉兔养殖产业,并带动贫困户养殖。“给每户发放一对种兔,每对种兔每年能繁殖8次,每次繁殖4至5只。商品兔70天左右出栏。”洞滩村第一书记王攀介绍,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目前全村有养殖大户4户、农户30余户,年出栏商品兔8万多只,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多元。

  洞滩村8组村民徐光六,2017年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和无息借贷村集体资金共3万多元,修建笼舍养殖肉兔,年出栏2000余只,纯利润6000元以上。

  规模扩大的同时,养殖亦更加规范化、自动化。达州市臻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早前养殖规模为1000余只种兔,2017年搬迁新址,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3200平方米的自动化场房。“全封闭式,可人工控制笼舍光照、空气量,以控制兔子发情、产子,同时还修建了尿粪传送带。目前有种兔2000只,年出栏商品兔8万余只。”其负责人何伦海说。

  养殖的上下游也逐渐成链。部分企业自建饲料加工厂。研究发现,发酵肉兔尿粪是生产高档猕猴桃、柑和葡萄等水果的优良有机肥。秦巴老农每月产兔粪30多吨,除供给自家种植的1000多亩柑橘外,还以50元/吨的价格贩售给周边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