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洛哈村的老路阿布洛哈村的老路

  如果遇到有人受伤或生病,急需出山,情况则更加严重,需要全村男子一起出动。吉列子日清楚记得,2016年有个妇女得了急性阑尾炎,全村四个组在家的20多个男子就集中在一起,用树枝编了一个简易担架,4个人一组每走四五百米就轮换一次,采取这种接力方式,抬了7个多小时,才送到山底下的医院,“当时我们是一口水都没喝,一点没歇。”吉列子日说。

  6岁时,吉列子日就被父母带着走上了这条路,“那时候路走到一半,还必须让他们背着走,要不走不动。”吉列子日说,他回忆,当时路只有一人宽,后来逐步加宽后,才能人和马并行。

  2007年,吉列子日读书时,村里还没小学,许多父母嫌孩子上学路太远,就让孩子去放牛放羊。“我的父亲读过书,所以坚持让我去乡里读小学。”吉列子日说,为了不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他只能每周五下午回家,周天下午再回学校。

  读了书之后,吉列子日更想去外面看看。就这样,他一路读到西昌,考了大专,毕业后正碰上村支书换届,就决定把自己所学的带回家乡。

  当上村支书后,吉列子日更深刻感受到,无论是想改善生活条件,还是发展产业和教育,都受到交通的制约。阿布洛哈村第一书记在《村情手册》上曾这样分析贫困原因:由于历史原因,该村与外界沟通较少,交通不便,求学不便,全村老人及中年基本无教育,无法外出打工……

  为了让村民多出去看看,改变观念,吉列子日也想过不少办法,对那些不想让孩子上学的父母,吉列子日就以去城市一日游的为借口,实际上是想带他们去城市里体验下不识字的感觉,当时有家长只会认标志,连厕所都找不到时,吉列子日趁机说:“你看不识字连厕所都找不到,你为什么还不让孩子去读书。”

  这次经历让吉列子日认识到,他们在阿布洛哈村呆了太久,大山就像横在内心的一堵墙,只有走出大山,才能真正改变观念。这种以旅游的方式把大家带出山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路修好了,才能让村民更加积极走出去。“但当时也只想怎么把老路修得更好,从来没想过能有通车的新路修到村口。“吉列子日说。

被群山环抱的阿布洛哈村被群山环抱的阿布洛哈村

  修 路

  从阿布洛哈村村口回望来路,如果天气晴朗,可以清楚看见通村公路最后一段经历的地貌:先是一段缓坡下的的沿山公路,在前方山体突然变成90度的峭壁时,第一条670米的隧道穿山而过,随后是两山间的峡谷,一条长30米的钢架桥横跨期间,最后又是一条长361米的穿山隧道。隧道的出口正上方50米处,时常铺着整齐的长方形状云雾,依附山体漫延开去,将整条路包裹起来。

  复杂的地形和坚硬的石质,给通村公路的最后1公里修建,造成了十分大的困难。

  从2018年到2020年,这条路,阿布洛哈村村民已经等了太久,有的村民甚至在通车之前,就已买好摩托车。

  时间回到2018年,8月12日,吉列子日清楚记着这个日子。这天他早上6点就醒了,很久没有这么激动过的他,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道路施工测绘队。其实,在5个月前,吉列子日已经把要修路的消息,在村民大会上说了,但大家都不信:那么陡的峭壁,怎么可能修得过来?

  施工方的一段记录也印证了村民的想法:2号、3号隧道本不在规划内。初步规划是沿着绝壁,开挖一条挂壁公路通往阿布洛哈村。但难度非常大,而且极其危险。后来才改为开挖隧道的方案。3号隧道长361米,耗时65天。2号隧道长670米,石质坚硬,最难挖。从今年1月起,3台挖掘机、2台装载台、35台拖拉机、80多名筑路工人日夜奋战,终于在5月15日晚,把高6米、宽4.5米、长670米的2号隧道挖通。到6月30日,布拖县阿布洛哈村至拖觉镇“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班线正式开通。

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

  吉吉尔贵是当地村民,本来经营着当地一家小卖部,他参加了两个隧道的挖掘工作。他回忆,2019年隧道开掘时,每天能看见围观的村民,他每次忙完回到村里,也有亲戚朋友问他施工进度,人们开始更加关心修路的进程。路通了以后,他又在村上的安置房建设找了活,一天能挣200块。“以前进货都是我跑,现在路修好了,进货是用车拉过来,小卖部就给老婆打理了。”吉吉尔贵说。

  同样是在2019年底,村民且沙色聪卖了他的红色矮种马,添了3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路要通了,马也没用了,路修到哪里,且沙色聪就把摩托停到哪里,现在每个月遇上进货赶场,他都会骑上摩托车,去镇上转一圈。

  6月30日,天下着雨,山间的云雾又起。一辆黄色小巴接了村民,很快驶进云雾里。路又看不见了,但每个阿布洛哈村村民都知道,这条路将通往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