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8月18日,由于四川汛情,位于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大佛70年来首次被洪水淹至脚趾。19日上午洪水退去,乐山大佛管委会也宣布本周内景区将重新开放。有网友指出大佛有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可保大佛全身周全。那么,传说中的这套排水系统是否真的存在?何时被建造?又在汛情中起到多大作用?四川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石窟研究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把问题一一解答,据介绍,修造在大佛耳后、肩部和胸后的排水廊道,最主要的功能其实并非是用于抵抗降雨。

 雨中的乐山大佛。严理 摄 雨中的乐山大佛。严理 摄

  排水廊道修造在大佛三处地点

  “排水系统是真实存在的,它与乐山大佛同期建成,乐山大佛的建造也是经过科学规划的。”彭学艺是四川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石窟研究院的负责人,他对新京报记者讲述,排水系统作为乐山大佛的保护设施,可以说集中体现着大佛的科学价值。

  古代匠人设计所体现出的科学性,需要结合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解释。“我们这个地方位于湿润气候区,降水量非常丰沛。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地区属于丹霞地貌的红砂岩,本身质地比较疏松,含水量丰富。”

  乐山大佛常被人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彭学艺解释,正因山体的特质,常有水渗出,所以古人在开凿建造大佛时,就为乐山大佛设计了排水系统,“也就是说,这套排水系统其实是为了减轻山体渗水对大佛本体的影响而设计的。”彭学艺讲述,古人为大佛开凿的排水廊道,分布大佛的耳后、肩部和胸部,其中耳部和肩部的排水廊相互贯通。

  于普通游人而言,这些排水廊道设计“隐而不见”,但对真正的考古学者来说,这些廊道却非常明显。“廊道宽度在50厘米到1米之间,高度在2.85米到3.2米之间,我们在开展相关保护工作时能从大佛的一侧走到另一侧。”彭学艺说,排水廊道,可以直接在大佛的左右平台上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