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现瑞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勇 祖明远

  3月12日,位于绵阳高新区的中国重汽集团绵阳生产基地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操作设备,一辆辆卡车从生产线上驶下。因订单大增,预计该公司今年产量有望达3万辆。而这一数字,在前两年分别为3000辆和1.2万辆。

  快速跨越5000辆、1万辆这样的产量“整数关口”,中国重汽集团绵阳生产基地的加速发展,正是绵阳经济发展的缩影。

  放眼全省,回顾2020年经济数据,绵阳经济总量首破3000亿元无疑是一个带有历史意义的节点。

  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经过几年发展,作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二的绵阳,除成都外率先突破3000亿元大关。

  绵阳靠什么突破?

  统筹质与量

  规模与位次提升的同时,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过去5年来,绵阳经济总量跨过两个千亿级台阶。

  2015年,绵阳经济总量突破1700亿元。2017年,绵阳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是除成都外首个迈入2000亿元台阶的市州。时隔3年,绵阳经济发展再次实现“关键一跃”,迈上3000亿元台阶。

  虽然从四川来看,这一跃,没有影响其在全省的排位,但如果放在全国,形势就完全不同。2014年,绵阳在中国内地343个大中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居123位。到2019年,这一排名跃升至93位。

  这是时隔16年后,绵阳重新跻身全国百强。5年内攀升30位,放眼全国,都非常罕见。2020年,这一排名有望进一步提升。

  速度加快的同时,掀开绵阳经济总量3000亿元的“表”,其“里”又怎样?

  看结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2.3∶39.0∶48.7;重点产业中,六大重点产业产值增长4.8%。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工业结构,都更加优化。

  从效益来看,2020年前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00多亿元,增长5.6%;实现利润总额107.37亿元,增长3.1%。在疫情冲击下,这一成绩殊为不易。

  质量,也表现在“钱袋子”上:从政府收入来看,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40.9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80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比上年增长8.8%。

  印证质量提升,还有几个注脚:“十三五”期间,预计绵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左右,PM2.5每立方米含量从47微克下降到31.98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