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国”生态资源破坏严重

  今年41岁的孟吉,在工地搬过砖、拧过钢筋,在尼泊尔淘过金,如今回到关坝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翻阅儿时记忆,十场中九场与动物有关。

  “夏天下雨冲浑了河水,我就和小伙伴们去村旁的关坝沟里钓鱼。”孟吉比划着说,他在屋旁砍根细竹当鱼竿,用封蛇皮袋口子的麻线做引线,然后套上自制鱼钩——别弯的针头,贯上蚯蚓,甩进河中,一两个小时就能钓起十多条鱼。

  “上学路过关坝沟,总能看到鱼在水中嬉戏,斑羚、黑熊、野猪等常常下山。”关坝村关坝组组长高明斌说,小时候和大人一起开荒,见树就砍,砍倒后不施肥,一把火烧光就种玉米,第二年开始种小麦、土豆、荞子。不过,由于开荒地缺水、贫瘠,50斤小麦种子下地,年底只能收70多斤,质量还没种子好。土地两三年后便没肥力了,必须换个地方再砍、再种。

  为防止野猪、黑熊等下山偷吃粮食,村民们在开荒地旁搭棚子,拴条狗,点堆火,将桑树枝干掏空敲打,俗称“敲邦邦”,发出很大的声音,驱赶野兽。

  因耕地稀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坝村村民多以打猎为生。高明斌说,尽管当地明令禁止滥砍滥伐、违规狩猎、毒鱼等行为,并加大了相关打击力度,但仍有人铤而走险。

  滥砍滥伐、违规狩猎的结果,是生态资源破坏,野生动物锐减。村民李山说,大概2012年后就再没见过黑熊,河里的鱼也基本绝迹,就连重楼、天麻等中药材也挖不到了。

  多方共建保护小区破瓶颈

  在关坝村村口的一堵墙上,“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几个金色大字十分显眼。保护小区,已成为关坝村的一张新名片。

  2016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给关坝村带来新机遇。

  一片林子是谁的,谁能来经营林地获益,又是谁有权力的责任来管理,管理的边界在哪里……在关坝村,林权和森林资源管理一直是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上述问题如果理不清楚,很难开展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火溪河流域有接近30万亩的林地存在各种各样的权属纠纷。”平武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有些地方因为争议导致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都发不下去,保护工作开展不起来。

  “大熊猫国家公园要实现连通性和完整性,复杂权属林地的管理这道坎必须迈过去。”上述负责人说,2016年,平武县林草局、平武县林发司、木皮乡政府、关坝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经过多轮讨论后,决定成立关坝保护中心,建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以下简称“保护小区”)。

  在平武县林草局的指导下,关坝村开始尝试在不改变林地权属的情况下,以协议授权的方式来尝试管理。

  具体来说,关坝保护中心分别与平武县林发司和木皮乡政府签订协议,授权关坝保护中心为管理主体,木皮乡政府和平武县林发司以托管、共管的方式来管理权属不清的村有、乡有以及国有林,并拿出每年5万元购买关坝保护中心的生态保护服务。

  “保护小区由村两委领导,全村老百姓监督。”关坝村党支部书记乔良说,保护小区人事安排由村两委提议,全村招募,老百姓来选,要求“必须长期在家,有一定文化基础,热爱村上工作,有奉献精神,年轻人优先”。

  得知消息后,10多个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关坝村,加入生态保护行列。孟吉、郭强分别当选保护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