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动监管,心系民生”,6月16日,巴中市“三小”集中治理过期假冒伪劣食品药品集中销毁仪式在巴中市垃圾焚烧发电场举行。据悉,此次活动共集中销毁“三小”集中治理过程中清理查处的假冒伪劣过期食品药品4500件,合计32吨、货值460余万元。
当天上午,16辆满载过期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卡车在市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媒体记者的见证下,依次驶入垃圾焚烧发电场,进行“无公害处理”。据统计,此次集中销毁的32吨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药品中,市场主体自主清查因疫情原因导致过期的食品药品24.3吨,占全部收缴的假冒伪劣和过期变质食品药品的75.9%;主动与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进行联系(“三小”集中治理期间)上缴过期变质产品,委托开展免费销毁物资为5.2吨,占比16.2%;查处并没收“三小”市场主体清理不到位或隐秘不报的过期变质食品药品2.5吨,占比7.9%。
据介绍,全市‘三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系‘三小’市场主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销售量锐减,无法及时更新产品。加之走街串巷叫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难以管控,而经营者缺乏相应的食品药品管理机制和辨假识假的能力,导致了过期食品药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囤积”,巴中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方明恒介绍,本着执法为民,柔性执法的理念,在“三小”集中治理期间,巴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开展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自查清理的公告》,发动全市8000余家“三小”市场主体进行自查清理,对限期自主清查的市场主体不立案,不曝光、不处罚、不问责,但对于市场主体清理不到位或故意隐秘不报过期变质食品药品的主体,也进行了严肃的问责和查处。
据了解,“三小”集中治理过程中,巴中全市共检查发现问题2772个次,移交问题线索247个,受理处置投诉举报29件,立案查办717件,办结320件,处罚没款106.17万元,移送公安机关2人;整改违规行为轻微、无主观恶意等行为1911个,指导8498家“三小”市场主体设置临、过期产品处置专区,建立产品管理台账,完善食品药品管理制度;主动为行动不便的“三小”市场主体办理证照43份,减免35家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印章刻制费用。
“今天的集中销毁,既是对前期阶段成效集中展现的校验场,同时也是纵深推动‘三小’治理的新考场。”巴中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曹曦文希望,相关部门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进一步突出治理重点、疏通群众堵点、瞄准工作靶点,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和执法部门的责任文明执法,对违规行为较轻、无主观恶意、主动认错的,以责令整改、指导教育为主,并积极引导群众诚信经营、依法依规经营,坚决防止选择性执法、粗暴执法、以罚代法等治理初衷发散走偏。
巴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建仁出席活动并宣布活动启动。
扈晓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