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如何制作?

  野外捡尸体,煮后剔掉肉,加防腐剂避光保存

  这些动物标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廖锐说,主要是在野外捡拾动物尸体。这些年,他常常和团队跋山涉水找动物,全国只剩4个省份他没去过了。途中艰辛,可想而知。

  今年5月11日至28日,廖锐等人前往绵阳平武雪宝顶开展小型兽类资源普查,同时也捡拾一些动物尸体。其间突然下大雨,他们被迫在山洞里住了一晚。而没下雨时,他们就挤住在用透明塑料布搭建的简易帐篷中。

  “小型兽类过冬会冻死一部分、饿死一部分,到五六月份刚刚完成交配,幼仔还没出生。”廖锐说,小型兽类标本采集最佳时期是8月至11月,这个时候动物种群数量最大。

  此前,科研人员也曾使用捕鼠器捕获小型兽类。头天安捕鼠器,第二天再上山收获。如果不及时采集,很容易变坏。“你看,他们正在测量动物尸体。”指着一张工作照,廖锐说,很多时候,采集到动物尸体后会当场测量、解剖,取出内脏,减缓变质;取出相关组织,用于做分子实验。

  制作动物标本,首先要剔除动物的头骨。然后将尸体放入水中煮,以便剔除其余的肉,这样才不容易发霉。然后添加防腐剂,进行晾干。而老鼠肚子中塞棉花,尾巴穿铁丝,主要是为了防止尸体变形。类似的措施,也在其他动物标本中应用。

  不过,一些蛇、蛙、蜥蜴等两栖爬行动物的标本则主要浸泡在液体中。解剖后马上浸泡入甲醛,固定性状。如果没有液体,它们就很容易变形、变色,失去观察特征,比如变干盘成一盘的蛇,就很难数鳞片。

  最后,再给这些动物标本写上编号、标上注释,尽量选择干燥的环境,避光保存。动物标本就制作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