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跃龙门隧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高瓦斯、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和软岩大变形同时出现,整整10个月的时间,隧道没有一尺进度。“建设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刘国强说,应对软岩大变形,需要爆破后、在岩壁上快速打锚注浆,但一打洞,有毒有害气体就溢出,且浓度极高,现场监测仪器一直报警,完全无法施工。

  思路决定出路。项目部锁定“通风”这个症结,成立隧道通风施工技术研究中心,专研如何有效提高通风量。在尝试了铁路建设的方法后,又向行业外“借智”,经过无数次尝试,独创“特长型高瓦斯隧道阶段型动态施工通风技术”,建立起“主+局部”的9级通风系统,彻底解决了特长型、复杂型隧道施工通风安全及高瓦斯管控的难题。

  “在跃龙门隧道,通风已经从辅助施工手段,变为了主要施工举措。”刘国强说,建立通风网络系统后,技术人员每天根据生产计划、地质情况、安全风险等确定通风方案,再根据通风的条件来进行施工组织。

  跃龙门隧道的有毒有害气体为非煤层溢出,没法提前监控,或采取举措控制其变量。中铁五局发明了“土办法”:用碱性的石灰,来中和酸性的硫化氢。瓦斯监测班组负责人朱培江说,随着掌子面的推进,洞内建立起了喷淋系统,喷撒石灰水来稀释空气中的硫化氢浓度。

  不退缩,“不跃龙门誓不还”

  2019年,跃龙门隧道建设已度过最艰难的时候,中铁十九局成兰项目指挥部却喊出了“不跃龙门誓不还”的口号。这是怎么回事呢?

  “建设的办法找到了,需要落实到生产上,但是,有一部分人却失去了信心。”指挥长王海亮回忆。2017年底,王海亮刚刚接棒指挥长,跃龙门隧道建设就进入“瓶颈”,整整10个月没有一尺进度。期间,他带着项目部的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反复求教、反复试验,直至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正是需要一鼓作气接着干的时候,项目部一些人却打起了“退堂鼓”。

  2012年跃龙门隧道建设筹备之际,王海亮就来到现场,2017年底接棒,成指挥长至今。“来之前我就想,5年不行就7年嘛,没想到,足足干了9年。”他说,跃龙门隧道难建,早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这么难建。

  大家的心情能够理解,但是,建设到了这一步,不进则退!王海亮召集班组长以上骨干开“反思会”,鼓励大家以“破釜沉舟”的心态继续推进建设,并喊出了“不跃龙门誓不还”。之后,这句口号在建设中被反复提及,大家越来越有干劲。

  这种不退缩的干劲,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进度。项目部测量队队长赵小剑,是一名“90后”,身板又小又瘦,但是工作起来却极其拼命。测量是在隧道中“定准”,为掘进找准方向,每次爆破后,他都第一个冲上去,迎着烟尘、顶着渗水,定下点:“打这儿!”

  长达20公里的跃龙门隧道,贯通后,其接口的横向误差值28毫米、高程18毫米,分别是规范要求误差值的7%和1/3,精度极高。

  在隧道左线贯通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旭发来视频,祝贺建设者们“喜跃龙门”。他们动情地说:“感谢你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战,成功打通跃龙门隧道,为中国乃至世界高原山区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跃龙门隧道3号斜井的入口,放置着一块大石头,待明年双线贯通后,一首已经写好的“跃龙门赋”将刻印其上,记录这段攻坚克难的建设历程。

  朱培江则有个愿望:等成兰铁路通车后,要带上在贵州的家人,“走我修过的铁路,坐火车去九寨沟,看川西高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