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

  为美食文化树起“一杆旗”

  米其林指南落地成都,还有更深远的意义。麦建玲说,目前,国内没有独立的机构负责餐厅星级评定,也缺乏单独的标准,真正具有公信力的美食指南还未出现。“米其林作为世界美食宝典,有一套公正、独立的评价体系,这对于川菜、四川餐饮业都是一种促进。”

  米其林指南在全球拥有不同美食文化的国家之间,采用同样的评估标准,其用意在于保证统一的用餐体验。但众口难调之下,难免争议重重。

  对于争议,肖玉凯这样理解:“川菜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融合创新的历史,集纳四方口味,取材于当地多样食材,味型丰富。”他认为,身为川菜厨师,有时难免会面对川菜与西菜、新式与传统的矛盾,这时,要有自己的定见。

  “我们经得起测评,欢迎米其林指南落地成都。”作为川菜的“头号粉丝”,麦建玲有着天然的自信,“但这不是说我们要迷信它,因为一种标准很难囊括世界各地的美食。它对中国菜的研究程度和制定的评定标准如何,我们无从知晓。按他们的标准评出来的餐厅是否被接受和认同,需要时间去检验。”

  不迷信米其林对成都美食的定义,并不意味着标准不重要。相反,对于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而言,标准起着“一杆旗”的作用。麦建玲表示,没有定义和标准,评定就无依据,就不利于传播和发展。“关键在于,要制定出符合中国菜的评价标准,建立相对独立且具公信力的科学评价体系。”

  这种标准不仅是烹饪技术上的,也是品评、赏鉴方面的。一个好的标准,首先需要严谨的科学性——是否健康?是否新鲜?是否应时应季?其次要有鲜明的文化性——怎样守正创新?如何融合发展?有没有自己的文化IP?最后还要有独特的艺术性、原创性。

  米其林指南不仅带来了对四川美食的肯定,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肖玉凯认为,川菜既可以传统,又可以现代,需要从创作理念、烹饪技术、表达方式、服务方式、出品呈现、餐具设计等多种角度进行创新。同时,要借鉴米其林的精神,让一种职业变得更专业,让在职的餐饮人更热爱自己的职业,让厨师在一个注重美食的文化里备受尊重,并努力拼搏。

  在采访最后,麦建玲打开手机相册,翻出一道符合她对四川美食定义的菜品。这道叫作“推纱望月”的菜肴,以竹荪做窗纱、以鱼豆花做新月,审美价值极高。“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一道菜,带出了一段人文故事,拉动了旅游,带动了产业。”麦建玲说,一方餐桌,拥有无限能量,以至不能被简单定义——这就是川菜真正的魅力所在。(记者 文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