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成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来自四川的稻城皮洛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双双入选。4月1日下午,一场关于三星堆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记者了解到,在“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考古发掘新理念指导下,项目不乏全国科研团队的身影。其中北京大学便深度参与了皮洛和三星堆项目的发掘及研究过程。
皮洛遗址 集结北京大学多位权威专家
2021年9月,国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推进会上阶段性发布了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发布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用了5个“没想到”来评价皮洛遗址的学术价值:“一没想到在极度严寒的情况下发现人类遗迹;二没想到人类征服高海拔地区可以追溯到13万年前,甚至更久远;三没想到在这里发现了多种文化类型交替;四没想到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出现在3700米以上的高原上;五没想到这个遗址能够如此清楚地保存了早期人类征服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王幼平是国内旧石器研究的权威专家,他和现场一众专家的评价,让皮洛遗址备受关注。
事实上,以王幼平为首的北京大学旧石器考古团队,一直深度参与皮洛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所所长郑喆轩是皮洛遗址执行领队,毕业于北京大学。2019年,在他赴川西进行旧石器调查时,碰到搞不清楚的地方,便电话请教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王幼平教授。2020年,郑喆轩和同事在稻城发现皮洛遗址,他们敏锐意识到这个遗址的重要,便邀请了全国的旧石器研究权威专家前往皮洛实地研讨。很快,专家们建议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正式发掘,并且敲定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合作。
海拔3750米的皮洛遗址现场,王幼平教授经常一呆就是近一个月。他是项目的学术顾问,对发掘研究进行了整体规划,提供考古发掘专业技术指导。郑喆轩说,在2021年4月皮洛遗址正式开始发掘后,王幼平不辞辛劳,经常在遗址周围和1平方公里的遗址面上考察地貌环境和遗存埋藏情况,同时为现场发掘提供指导,“他就像我们的定海神针。”不过因为高原反应,王幼平的第一次皮洛之行,瘦了6斤。
在王幼平之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派出了精兵强将参与皮洛的发掘与研究。
何嘉宁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也是皮洛遗址项目领队。据他介绍,旧石器研究需要透物见人,现场考古人员远程发照片给他看远不如到现场,因此只要不上课,他就要飞到皮洛遗址参与工作。此外,北京大学博士后冯玥更是几乎全程参与了皮洛遗址的发掘。在北京大学,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旧石器教研室的团队还在同时进行皮洛土样的微形态研究等工作。
除了发掘,旧石器遗址的研究更是非常重要。为此,北京大学涉及到年代学、古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都纷纷参与了皮洛遗址相关工作。去年公布的皮洛遗址至少距今13万年的年代,其测年便出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张家富教授之手。时至今日,关于皮洛遗址的准确年代仍在继续实验。皮洛遗址的古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夏正楷教授应邀多次前往皮洛遗址进行了环境分析,力争复原当时古人的生活环境。
2021年,皮洛遗址发掘了200平方米便以丰硕成果引来学界关注。今年,皮洛遗址还将继续展开发掘。何嘉宁介绍,今年继续发掘,将进一步厘清遗址整体堆积情况、细化遗址文化分期等工作,此外在发掘同时还将展开环境及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争取能尽快发表一些重要文章,把皮洛遗址的影响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