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视频 吴枫 郭雨荷

  “菌子没种出来,技术经理却消失了。”近日,消费者王平(化名)通过四川日报全媒体问政四川平台和民情热线留言反映,自己网购了一批桑黄菌种,按照商家的办法种植后,啥都没种出来,而此前联系自己的技术经理却消失了。

  无独有偶,记者浏览“问政四川”平台发现,近期反映购买到假种子、假种苗的网友留言时有出现。当前正值春耕时节,种子、种苗销售进入高峰期,四川在线记者探访,看哪些种子、种苗容易造假?监管盲区在哪里?如何避免买到假种?

  假种子种苗较多出现在哪儿?

  蔬菜、中药材等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种苗,监管尚存在困难

  记者发现,网友反映购买到假种子、假种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药材、蔬菜等非主要农作物领域。

  这一情况,在此后采访中得到印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3月,新修订的《种子法》正式施行,对种子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作为主要农作物,种子监管十分严格,已经可以实现全流程追溯,假种子的问题相对较少。

资料图资料图

  然而,蔬菜、中药材、花卉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多样,涵盖种子、种苗、种根等多种形式,监管存在诸多困难。以中药材为例,长期以来中药材一直被当作一般农作物进行种植,但与农作物的管理体系相比则远远落后。目前中药材种子有国家标准的不超过10%,有地方标准的也不过20%。

  “在中药材种子流通过程中,没有质量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执法部门专门对中药材种子、种苗进行监管。”一位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市场上区分种子种苗质量优劣全凭经验,一般从外观、产地、干湿度、净度、发芽率、产量大小、纯度、饱满度、陈新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判断,没有像农作物种子那样的防伪标识。“买到的中药材种子能不能发芽全看运气。”

  网络销售加大监管难度

  “买的水仙种球,收到后发现是洋葱”

  真假苗木混卖的情况,在网络销售中更为常见。

  记者在“百度”上搜索“种苗购买”,出现近2000万个种苗采购平台、种苗推荐文章链接。在一网络购物平台上,部分销量破十万的苗木店铺内,“买家秀”惨不忍睹——“买的水仙种球,收到后发现是洋葱。”“买的红掌苗,收到了毛芋头。”更夸张的是,有人反映“买的紫竹,收到的却是被染色的绿竹。”询问商家,得到的是套路性的回答:如果种不出来,就说是你技术没掌握好;如果种出来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就说是新品种。

网络购物平台上苗木店铺的部分评价网络购物平台上苗木店铺的部分评价

  “难道没人管管吗?”王平就是通过网络购买的桑黄菌种,他想知道网络渠道该如何监管,能否追回自己的损失。

  记者找到王平购买菌种的商家——四川厚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位于新都区斑竹园镇,但早已人去楼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接到过两次群众电话举报,他们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发现群众举报的问题缺乏关键证据材料,没有办法证明公司的问题。后来,公司在工商部门办理了注销。

  “真假谁来判断,怎么判断,这是个难点。”一位种苗打假人表示,建议监管部门发动专业的机构对网络销售的店铺进行抽检,从源头上说,还是要规范标准体系,让执法有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