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6月11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正式启动,考察活动首站走进位于新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前往古蜀文明新发现的考古现场。专家们在座谈会上表示,宝墩古城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发现宝墩古城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
新津宝墩古城近年展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的其中一部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唐淼介绍,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到今年整整20周年。这20年间,探源工程在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就是“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1995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第一次正式调查试掘新津宝墩古城遗址。1996年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展开,将宝墩古城遗址的年代上限推定在距今4500年左右,并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宝墩文化”。
2009年,作为“探源工程”的子项目,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重启并持续至今。考古学家目前所了解的宝墩古城由内、外双重城墙构成,内城圈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约为北偏东45度,是龙山时期晚期四大古城之一。
近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探源工程”的支持下,陆续发现了内城中部鼓墩子大型建筑群、居住区、墓地、手工业区等古代遗存;初步还原了宝墩文化时期聚落(村落)结构,解读了宝墩时期稻—粟兼种、家猪饲养得生业模式,探索了宝墩古城得发展变迁与衰落的过程;针对宝墩文化来源,宝墩时期人地关系、生业形态、聚落变迁,宝墩文化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等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20年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宝墩时期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同时,这也是长江上游首次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长江上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