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摄影报道

  10月30日,跨既有隆黄铁路的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渝昆高铁”)寒坡岭特大桥成功转体对接,这是渝昆高铁四川境内唯一一座转体桥。实施转体施工的桥梁段重约5000吨,如此庞然大物在空中如何华丽转身,并实现精准对接?

  寒坡岭特大桥成功转体后,一辆火车通过。唐毅摄

  以墩为“轴”旋转,转体梁段下有个“磨盘”

  早上7点,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的寒坡岭特大桥转体施工现场已经忙碌起来。四川在线记者在现场看到,转体梁段是一片已经预制完成的混凝土双线连续梁,与78号桥墩形成了一个“T”字形。

  桥墩紧邻地方道路仓隆街和既有隆黄铁路。指着对岸已经浇筑完成的一段主桥,中铁十二局渝昆高铁川渝段站前三标二分部项目技术负责人徐起说:“公路和铁路的车流量都大,极为繁忙,桥梁转体后,可直接跨过公路和铁路,与主桥实现对接,形成一个整体。”

  寒坡岭特大桥转体施工前。唐毅 摄

  转体梁段高13.5米,长94米,宽12.6米,重约5000吨。这样一个“巨无霸”,怎么转起来?玄机,在桥墩里面。

  步入桥墩所在的基坑,只见桥墩与承台相连的部分有半人高的缝隙,几个钢结构的撑脚支撑着上部墩体,在内部则有个巨大的、可以活动的球铰。“转体施工就以这个球铰为支撑。”徐起说,球铰是上下结构的,整体装置类似于一个磨盘,下部承台固定,上部桥墩在外力作用下,平行转动。

  转体梁段在转体作业中。王眉灵摄

  几千吨的桥梁,如何拉动?托着墩身的转盘上盘着拳头粗的钢绞线,钢绞线一端镶嵌在墩身里,另一端则拉出,连接智能连续千斤顶液压系统。上午8点,随着一声令下,转体作业开始,位于基坑对角线的两个液压设备开始发力,拉动着桥墩慢慢转动。随着桥梁的转动,接入液压设备的钢绞线越来越长,施工人员守在现场,当钢绞线足够长的时候,马上进行切割。

  转体作业中,施工人员切割钢绞线。王眉灵摄

  “T”字形的墩身桥梁整体转动时,桥墩为“轴”,梁体位于其上,宛如一个跷跷板。“如果两端重量不一致,则有倾倒的风险。”徐起介绍,为此,施工人员提前对两端梁板进行了“称重”,在轻的那端加上了混凝土块,使得重量一致。

  转体作业完成后,车辆陆续经过。王眉灵摄

  全程精密监控,“北斗”导航帮助精准对接

  “巨无霸”转体的背后,全是精细活儿。

  转体作业过程中,基坑一角,技术员孙文杰守着激光仪,紧盯着前方的刻度。刻度标记在托着墩身的转盘上,从激光仪射出的一道竖状绿光,映照在刻度上。激光仪位置不变,随着梁段的转动,绿光映照的刻度不断发生变化,他通过对讲机及时报告:“注意,35度了。”“注意,40度了。”“注意,45度了。”

  技术人员密切监控刻度。王眉灵摄

  “我们前期测算,要实现与主桥的精准对接,梁体旋转大约57.5度。”孙文杰告诉四川在线记者,刻度是提前计算好并标记的,两道刻度,红色代表梁体转动的弧度,蓝色代表梁体转动的角度。因为梁段只能单向旋转,为确保精确度,技术人员实时观测转体系统受力状态,根据转盘上的刻度、编号,控制转体速度和对位情况。9点多钟,当转体角度接近57.5度时,速度慢了下来,梁段以肉眼难以辨识的“龟速”转动。

  在桥面上,也有一组技术人员,他们的操作,是实现精准对接的关键。当转体作业开始时,对岸要实现对接的主桥上,技术人员使用全站仪,密切监控着转体梁段上的一个定位标识。“这个标识达到指定坐标,就代表着精准对接。”徐起介绍,这个定位坐标,不仅有经度,还有纬度,这意味着,对于桥梁来说,不但要实现横向平面的对接,也要实现纵向高度的对接,监控设备借助“北斗”导航来实现了精准定位。

  技术人员借助北斗导航精准定位。唐毅摄

  9点38分,经过98分钟的空中转体作业,转体梁段实现了精准对接。“成功了!”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没多久,为确保施工安全而暂时封控的路段“解封”,货车、小车、火车陆续通过。“原本给了4小时的‘天窗’作业时间。”徐起高兴地说,“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完成了转体。”

  施工人员记录转体时刻。唐毅摄

  (部分视频素材由中铁十二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