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优化调整隔离方式,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那么,在居家隔离期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可能感染?居家隔离期间,出现什么症状应该及时转入医院治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教授杨艳芳为我们解答。

  问:面对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市民应该如何做好防护?

  杨艳芳:首先,仍然强调应该高度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正确规范地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包括勤洗手、使用手消。家庭环境需勤开窗多通风。

  其次,个人要规律作息。特别是经常有熬夜习惯的人,身体抵抗力会比较低,容易让病毒“有机可乘”。个人活动尽量不聚集。

  从家庭角度,适当准备解热镇痛类、感冒类药物,但不需要大量囤积。

  对于高龄、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孕妇和儿童这类特殊群体,需要做好健康监测,必要时及时到医院就医,或者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

  从心理角度,大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焦虑、恐慌,正确对待疾病。

  问:身体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警惕是否被感染?

  杨艳芳:当出现发热、咽痛、干咳、浑身乏力等这些症状时,需要注意是否有可能被感染。目前,因倡导“非必要不做核酸”,个人认为,如果有条件、有能力的个人和家庭,且能够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的,可以适当使用快速抗原试剂盒自测,但并不需要大量囤积。

  问:优化隔离方式,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以居家隔离政策公布后,网络大量流传各类药物清单,不少居民囤积备用,是否科学?应该如何正确备用药物?

  杨艳芳:对于属于非特殊人群的普通居民,可以适当备用解热镇痛类和感冒类药物,因为个体差异,个人服药也有不同的用药习惯和药物敏感性,准备药物时可以参考自己或者家庭成员以往感冒时的常用药物,且不要大量囤积。

  对于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可以不必服药,有轻微症状的,可以对症使用解热镇痛类、感冒类药物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

  问:居家隔离期间,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病情加重、需要到医院治疗?

  杨艳芳:居家隔离期间,要做好健康监测,当感觉出现呼吸急促、胸闷胸痛、高烧持续不退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需要密切关注。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