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行

  2025年底前,到泸定实现高速公路双向进出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交通设施重建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构建起多通道生命线交通网络。特别是,到2025年底前,到泸定高速公路通道将实现双向进出。

  主要做法,是加快推动一批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建设,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应急运输“四张网”。

  高速公路网构建的重点,是加快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建设,与雅康高速和雅西高速一并形成雅安—泸定—石棉高速环线,实现双向进出。干线公路网建设的着力点,是加快推进G662泸定至石棉段、S217泸定至石棉段、S434康定至泸定段、G549石棉至九界段等普通国省道项目。

  农村公路网方面,开工建设石棉县X073两河口至界碑石(甘孜界)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等通乡公路及农村公路,新建通往甘孜州、雅安市地质灾害避险安置点公路,推动局部区域互联互通。

  打造应急运输网,是立足本地应急抢险需要。建设泸定县应急物资中转站,形成直达农村末端的公路运输网。依托大渡河开辟水陆联运通道,完善康定机场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功能。

  强服务

  锁定五大领域,启动实施173个项目

  2025年底前,如何恢复灾区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专项实施方案》明确,将启动实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五大领域173个项目。

  其中,教育领域实施项目数量45个,建设规模33.12万平方米。重点内容是加快灾区各级各类学校受损设施恢复重建、维修加固,补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缺口。医疗卫生方面涵盖项目12个,建设规模11.66万平方米,主要为加快灾区受损医疗卫生机构房屋设施恢复重建、维修加固等。

  此外,文化体育设施共有重建项目43个、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将实施项目15个、社会管理领域将实施项目58个,分别用于恢复重建灾区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设施和公共就业、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以及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筑底线

  摸清隐患底数,实施受威胁群众搬迁和受损地表修复

  根据此前摸排,地震诱发了群发性次生地质灾害。

  如何消除这些隐患?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实施方案》,对雅安和甘孜两个市州的7个县(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位提出了“立足当前、防患未然”的治理思路。

  立足当前,地质灾害防治首当其冲。包括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险搬迁、工程防治和防治能力建设等。“起手式”是摸清隐患点位底数。根据安排,四川将对泸定等7县(市)重点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及震后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依据评估结果,将采取搬迁和整治两大措施。具体来说,优先安排受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且有搬迁意愿的群众1005户搬迁,对99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地震损毁地质灾害分类治理。

  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是为地表疗伤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思路,修复震损自然生态系统。同时,探索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地综合整治,恢复受损耕地。

  活旅游

  以重点景区恢复提升为抓手,带动灾区群众创业就业

  地震发生之前,旅游业是灾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省政府办公厅印发《“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强调以重点景区恢复重建为关键,打造大贡嘎世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带动灾区群众增收。

  海螺沟景区和王岗坪景区恢复提升是重中之重。恢复提升的方式,是推进景区生态环境修复、旅游交通设施恢复、旅游品质提升等。在此基础上,高质量打造大贡嘎世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其中,海螺沟景区修复的时序安排,是“一年局部开放,二年全面恢复,三年实现提升”。王岗坪景区按照“半年局部开放、一年完全开放、三年完成提升”时序安排推进。

  灾区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开发也被提上日程。协同推动牛背山、田湾河、喇叭河、汉源湖、伍须海、莲花湖、铧尖山、娘娘山等景区开发,将会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效果,大大提升旅游资源种类和附加值。

  借助旅游产业的恢复,灾区还将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绿色工业、振兴商贸流通业等,带动灾区群众创业就业和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