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野生大熊猫将会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更加惬意地生活,更加健康地生长。”两天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上,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带着一个新生大熊猫幼崽仿真模型,向中外记者讲述了她与大熊猫的故事。

  作为国宝,大熊猫长期享受着“顶流”的待遇,而如何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次全国两会,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带来的联名提案中,一份《关于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提案》,获得了10余位委员的签名,大家形成共识: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对有效保护珍稀物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说探索:

  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四川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谈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委员们纷纷为四川的努力点赞。这份联名提案中提到,四川片区特别是划入面积最大、市域占比最高、山系涵盖最全、“国礼”大熊猫数量最多的雅安市,推动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园地共建先行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期待能探索出更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将大熊猫经济发展得更好。”这样的观点,在委员们中形成共鸣。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正国在联名提案上签了字,他将目光聚焦在了体制机制上,“在规划引领方面,我期待能有更加系统性的文件出台。”李正国说,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很大,其中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各种力量需要更好地整合起来。”李正国的观点,得到委员们的认同。不少委员都表示,期待《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尽快出台,“公园建设一定要强化配合,各省的规划要强化系统性引领,跨省、跨市域的协调推进及专班工作机制可以尽快建立起来。”

  在委员们的期待中,“合力”成为关键词。“政策如何更好配套,资金如何进一步集中,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政协委员不断研究、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总裁蓝逢辉说,自己更关注“退出补偿政策标准”“对地方财政减收补助政策”“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等领域的进展,“只有形成了合力,工作的开展才更有效率。”蓝逢辉还表示,希望能将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让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获得更多社会层面的关注。

  “我期待文旅融合度和资源转化率不断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诚投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代军说,如何做足“熊猫文章”,如何将大熊猫文化资源转化为大熊猫文化经济,现阶段都需要下大力气去研究,“希望我们能尽快从研究阶段进入探索实践阶段,将大熊猫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

  谈建议:

  加快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

  “建议从国家层面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尽快出台《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并健全川陕甘三省协同交流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规划,加强与国、省相关部门对接指导,积极研究人才、建设、补偿、保护、执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建立适应大熊猫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体制机制。”

  在联名提案的建议中,第一条就将目标聚焦在了“加快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上。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工商联主席俞建非常认同。他介绍,这份联名提案还提出,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统筹川陕甘三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理顺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尽快出台公园内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一揽子”方案,实现“一块保护地、一个队伍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他提出应该在国家层面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专项资金,统筹林业、农业、文旅等相关项目资金,整合现有各类保护地项目资金,形成投入合力。“建议鼓励基层创新‘政府引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引导公益组织、社会资本、爱心捐赠等形成资金合力。”

  “支持川陕甘相关县(市、区)高标准规划、差异化打造一批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探索推进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增效的机制体制,变‘猫进人退’为‘人猫共生(共融)’,实现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共融。”围绕如何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委员们群策群力,贡献了大量智慧,大家还提出了“支持三省结合公园建设特点,差异化打造特色之旅,精细化高品牌打造大熊猫溯源旅游线、科普环线、寻踪旅游线和文旅示范廊道”等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