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对此,怎么看、怎么干,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近日,四川在线记者邀请四位代表委员畅谈各自看法。

  怎么看

  为满足更多群众健康需求 推动卫健领域高质量发展

  “这几年我国多措并举,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有明显改善,但优质医疗资源在各省份、各地市仍然不均衡,医疗质量水平仍参差不齐。”全国人大代表、内江市副市长张永说,经过三年疫情,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更大了,所以作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部署,是为了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自贡市副市长陈张铭也有同感。“这一重点工作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补充说,“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上,也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反应速度、服务效率和服务价格上。”

  陈张铭以“可及性”举例,医护人员和医疗床位资源的供需匹配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优质医疗资源仍汇聚于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拥有的三甲医院数量占全国总量1/4,广东三甲医院数量相当于整个西北地区三甲医院数量的总和。张永也在多次调研中发现,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有待提高,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方式和疾病谱(整个疾病构成中按疾病患病率或死亡率的高低而排列的顺序,能反映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区和人群各种疾病的发生频度、种类和变动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建立层级预防、规范管理、分级诊疗的健康管理模式。不但要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有需要的地方,也需要在工作能力上顺应疾病谱变化带来的新的需求、地方特点带来的个性需求,还需在工作理念上引导全社会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供给侧引导需求方获得更好的健康保障。”陈张铭分析。

  怎么干

  “扩容”需注意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 做好智慧医院建设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我国已有大量探索。“国家层面看,我国设置有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减少跨省份、跨区域就医;省级层面,包括省医院在内不少医院,也通过‘一院多区’方式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县级层面,多地探索紧密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像我们已托管18家紧密型县域医疗联合体,托管后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提升很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厦门医院是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之一。 “华西厦门医院去年门诊已开业,今年住院部将正式开业。”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透露,华西医院也将在三亚、拉萨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帮这些地方的病人就近享受到华西医院的服务。“华西西藏医院已到建设尾声,预计明年初对外收治病人。”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不是鼓励‘单点’扩容,而是鼓励在有需要的地方‘多点’扩容,是‘高质量’的扩容。”杨正林说。李为民同时表示,“扩容”过程中面临对本部优质医疗资源的稀释、医院运营可持续发展等挑战。“当前,华西医院将厦门、三亚、拉萨三家区域医疗中心纳入一体化管理,还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优质专家外派、同质化管理等,为更多患者提供同质化的华西服务。

  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多省紧密布局的同时,我国800个县(市、区)也在试点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陈张铭对此建议,“区域内”要做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就要鼓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因地制宜推广一批医改的新经验。“如果一个医院综合改革成效好,他牵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也会有更多好的经验覆盖推广到基层,促进真正的分级诊疗。”杨正林则建议,要继续优化配齐医疗设备,持续提升基层医疗人员诊疗水平,探索县、市、省人民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技术、人员交流。

  在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张永和陈张铭都认为,要加强人才培养,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医疗中心,打造一批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代表委员还给出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建议。“智慧医院建设,不只是上级医院给基层医院‘线上’医学指导,还包括指导基层医疗机构给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像自贡就将探索通过‘智能手表’方式管理慢病患者健康,也可建立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信息化规范,减少患者在不同公立医院检查化验次数,让群众少跑腿。”陈张铭说。

  张永还提醒,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过程中,要注意活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方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来了,不能只考核做多少台手术、看多少病人,当地也要搭平台、创条件,支持人才在当地做医疗技术创新等,给予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