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固化 我们该认命吗?
阶级固化,一个世界级难题
先来看看摇摇欲坠的美国梦吧:
美国有 38 所大学,来自收入最高的 1% 家庭的学生,远多于家庭收入处于社会底端的学生。其中包括‘常春藤联盟’中的五大名校:达特茅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
研究人员追踪调查了超过三千万美国大学生的个人收入和父母收入后,发现精英大学中的富家子弟要比他们原本想象得还要多。每4个富家子弟中就有1个读精英大学。而底层美国家庭中,每 1000 人中只有 5 个人能和那些富家子弟成为同学。
除了以上案例,印度电影《起跑线》、泰国电影《天才枪手》、韩剧《live》、中国电影《芳华》等等都告诉着我们:摆脱不了的“阶级”。
所以,我们就该认命吗?
警惕给孩子传递穷人思维
孩子的发展跟经济条件可能有一定关系,但关系最大的是父母本身的素质和格局。
“穷人”摆脱不了阶级,大部分原因不是因为物质条件限制,而是思维的局限。
他们不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能实现大梦想。例如电影《卡推女王》,极具象棋天赋的小女孩菲奥娜问妈妈:“在小城市能闯出大梦想吗?”,她妈妈告诉她:“别想那么多,你会失望”。
与之对比,刚上映的电影《花滑女王》,小女孩娜佳自幼喜欢滑冰,梦想成为花滑冠军。
母亲带她去见了俄罗斯最著名的儿童教练,教练说“娜佳协调性差,腿也不够直,天生不是练花滑的料”。
妈妈却欣喜地告诉孩子:“因为你太棒了,教练要教那些天赋不够的孩子,所以教练要求我们自己练”。之后便带着女孩开始奔赴梦想的艰辛的训练之路。
以上两部电影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们可以思考,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传递给她的是什么思维,“你别想那么多”还是“你可以”。
让孩子多读书,接受教育
去年,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作者就是范雨素,育儿嫂,来自湖北襄阳的农村,只有初一的学历,能写出刷爆朋友圈的文章,一是因为不菲的文采,二则是文章中讲到她对女儿的教育。
由于丈夫家暴和酗酒,范雨素带着孩子离开他。没有经济能力让女儿上学,她就先让女儿跟着电视里的字幕,学认字、学看报,学看小说。
当女儿会看小说后,她陆陆续续去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给女儿买了一千多斤的书。
她说:“读书可以让孩子自我教育,教育分为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我没有能力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剩下的教育就只有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了。读书可以完成自我教育。”
在那么困难和艰辛的谋生环境下,范雨素还带女儿去西藏旅行。她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眼界,两者同等重要。
她的女儿今年21岁,已成为年薪10万左右的白领。
陪伴,真的比钱重要
所有的育儿专家都会呼吁大家多陪伴孩子,听久了,就变成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口号”。
我告诉大家一个案例,看看陪伴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陈教授曾做过一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陪伴而整体发展滞后,但有一小部分孩子的社会性和学习成绩并未因此产生负面效应。
这小部分孩子是因为什么,即使没有父母“陪伴”也基本不受影响?
研究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虽然没有陪伴在身边,但“陪伴感”一点没少。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寄礼物。家里的老人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正在努力为这个家庭做贡献。”
当孩子想父母了,他们就直接打电话,或者画画,让爷爷奶奶帮忙寄给父母。而父母收到后就会马上打电话告诉孩子,还会经常写信给孩子。
这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希望能够给每个家长启示:如果有条件陪伴孩子固然最好,如果被生活所迫,没办法时刻陪伴孩子,让孩子有“陪伴感”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任务,关键是你是否愿意用心。
猜你喜欢
- 2018瑞思英语小达人 孩子化身森林守护者
- 评论() | 分享05月17号 17:03
- 第七届“瑞思杯”报名通道火热开启!未来有你 无限可能!
- 评论() | 分享05月17号 16:58
- 第7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杨梅红艺术教育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 评论() | 分享05月16号 11:50
- 看漫画 | 「家长群变“马屁群”」家长有必要那么“讲礼貌”吗?
- 评论() | 分享05月16号 11:21
- 看漫画 | 被控制了30年的北大毕业生 身上有多少人的影子?
- 评论() | 分享05月16号 11:20
- 看漫画 | 今天 你又“科学的惩罚”孩子了吗?
- 评论() | 分享05月16号 11:18
- 看漫画 | 无条件的爱=释放孩子的天性?NO!
- 评论() | 分享05月16号 11:09
- 批评员工之前 一定要知道的五个要点
- 评论() | 分享05月09号 15:17
- 【经营管理】你必须知道的成功方程式
- 评论() | 分享05月09号 15:14
- 我们一直沿用的19世纪教育体制终于变了
- 评论() | 分享05月08号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