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亚飞

  12月11日,成都迎来冬日暖阳,但暖阳背后的大气污染不可忽视。

  连日来,成都面临着今年冬季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一次污染天气过程。12月1日零时,成都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12月7日零时,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

  这次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是什么“来头”?什么时候消失?市民朋友应该注意些什么?12月11日,川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问

  成都秋冬季重污染天气的原因是什么?何时结束?

  通常,静稳天气是造成成都秋冬季雾和霾天气的“罪魁祸首”。静稳天气,顾名思义就是指“平静、稳定的天气”,通常是指风速小,大气层结稳定 (常伴有逆温层) 等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天气。

  静稳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呢?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产生静稳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逆温。

  在低层大气中,高度越高、温度越低,这时候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的空气对流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向上扩散,不易累积。

  在冬日晴天的晚上,地面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就形成了低层大气中“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的上暖下冷逆温现象,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成都上空,导致大气对流活动大大减弱,垂直扩散能力下降。

  同时,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四周为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地形闭塞,大气的水平流动弱,来自于北方的冷空气常被阻挡在外,导致大气水平扩散能力也较差。于是,成都上空的大气污染物横向、竖向都“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浓度越积越高,形成肉眼可见的霾。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以来,成都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持续加密空气质量预测会商频次。根据最新预测结果显示,12月11日在弱冷空气的影响下,盆地的污染态势有所缓解,但是明日起又将进入静稳天气。根据省市联合会商结果,本轮污染预计持续至14日,15日在一次强冷空气的影响下,盆地空气质量有望逐步改善。

  二问

  本轮重污染天气出现后,成都如何应对?

  近期,为有效减缓污染物累积速度,成都市各级各部门将持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削减大气污染物累积速度。如,利用走航监测车、雾炮车等科技手段,强化“人防+技防”;对全市涉气工业企业、移动源、工地及其他面源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情况进行明查暗访,持续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曝光力度,助力污染物削峰减量。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率队以“四不两直”方式对成都市汽修钣喷、在建工地等落实橙色预警应急减排措施情况开展暗查暗访,调动VOCs走航监测车对重点工业园区、企业集群进行走航监测,排查污染物高值区域。

  各区(市、县)也纷纷行动。本轮污染天气期间,青羊区在重点道路设置卡点,对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期间上路行驶的柴油货车开展夜查,依法依规处罚排放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车辆;武侯区组织人员开展夜查行动,检查辖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新津区生态环境局联合交警部门在重点道路设卡开展车辆路检路查,引导不符合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排放要求的车辆驶离管控区域;郫都区组织人员对辖区工业、汽修企业开展巡查检查,要求相关企业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一厂一策”等措施,同时采取“人防+技防”措施加强露天焚烧行为查处。

  工地配备环境监测仪

  三问

  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对市民朋友有哪些建议?

  预警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出倡议,请各位市民朋友出行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期间,四环内乘坐公交免费、地铁八折),共同助力争取优良天。

  在健康防护方面:建议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确需外出强烈建议采取防护措施;建议一般人群减少户外活动和室外作业时间,如不可避免,应采取防护措施。暂停举办大型群众性户外活动;建议教育部门协调幼儿园、中小学校取消户外活动;建议卫生健康部门协调医疗机构适当增设相关疾病门诊急诊,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加强对呼吸道、心脑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

  在减排措施方面:倡导公众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新能源车等方式出行,减少燃油(气)机动车上路行驶;驻车时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时间;倡导加大施工工地、裸露堆土、物料堆放等的扬尘控制力度;倡导绿色祭祀;倡导减少涂料、油漆、溶剂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及产品使用;倡导企事业单位根据空气重污染情况实施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缓解空气污染。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