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如果地质灾害有外号,它的名字应该叫“夜猫子”。

  我们梳理近年来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大部分灾害都发生在晚上。

  先来看几个四川的例子——

  2020年6月17日凌晨3:20,丹巴县梅龙沟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2020年6月26日23:40,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发生山洪灾害。

  2020年8月21日凌晨3时50分左右,雅安市汉源县中海村6组发生滑坡灾害。

  今年7月10日,川东北迎来一轮强降雨天气,通江县和南江县分别发生一起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都在晚上10点左右。

  ……

  大自然喜欢给人类出难题,地质灾害这道题本来已经很难解了,还喜欢出其不意在晚上搞袭击,不仅搅乱了我们的睡眠,还增加了我们防灾的难度。

  那么为何我国的山地灾害大都发生于夜间呢,是老天爷在有意增加我们防、抗、救灾的难度吗?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宁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这要从我国的河流和水汽的运动规律说起。” 陈宁生介绍,我国的河流总体上呈现“大江东去”的特征。“大江东去”说的是我国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都向东流动,它们的大小支流与干流连成树枝状的联通网络,把大量的水流从西部搬运到东部。

  一块东渡木头是最好的证明。1825年,日本著名的高僧和诗人良宽在日本越后宫川滨海滩上发现一截长8.7尺,围2.9尺的木头,上面刻有“峨眉山下桥”五个汉字,良宽先生研究确认该木头来自四川峨眉山。原来,这是因为1825年夏天,峨眉山暴发山洪,山上一座木桥被冲毁,洪水将该木头从“黑白二水洗牛心”的清音阁冲下去,经青衣江汇入大渡河又汇入岷江,在宜宾进一步汇入金沙江,经长江搬到东海,最后漂流到了日本川滨海滩。这个故事进一步说明长江及其支流形成网络串联了我国的东西部。

  在我国中西部山区,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东部送来的水汽到达西部中高山区后,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在海拔3000米左右形成了降水集中的高度带,华西雨屏的多雨地貌单元便是因此形成。这也造就了极低海拔的海螺沟冰川和川西滑雪基地的形成。特别由于山区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比白天低很多,水汽更容易在夜间凝聚成雨滴形成降水,所以夜间降水多,“巴山夜雨”也就产生了。在山地灾害最多的西南山区,夜雨率达到70%以上,且暴雨多,再加上该地区地形高差大、构造活动强烈,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灾害便频繁在夜间发生。

  发生在夜间的山地灾害不仅增加了防灾减灾的难度,也使防灾减灾相关人员的责任重大。陈宁生认为,山区的工作者、生活者和游客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防灾意识:政府部门在设计逃生路线时宜考虑夜间灾害发生视野差的情况;灾害高风险区的群众宜克服夜间减灾的困难,灾害来临时应及时撤离;旅游者应尽量避免夜间在山地灾害的易发区露宿。所以,夜间山地灾害多,减灾难度大,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居民和旅行者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