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周梦颖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5月30日上午10时许,泸州市泸县喻寺镇雷达村,在水滴口水库提灌站,抽水泵正在高速运转。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库里的水已基本见底,不远处有一小股水流从濑溪河方向不断补来。提灌站的上方,便是被称为“人工天河”的泸县渡槽,从水库出发,蜿蜒至雷达村的田边。这些渡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为抗旱供水而修的水利工程。
水滴口水库。范芮菱摄
通往水库的路边,喻寺镇雷达村村民刘敦基和老伴正忙着修补田坎,确保“滴水”不漏,点滴尽用。为了让秧苗喝上水,刘敦基从不远处的堰塘里牵了水管补水,虽然流量不大,但能保证“细水”长流。
沿着刘敦基家的田坎往里走,几处位置较高的水田,因缺水已改成了旱地,已经种上了红薯。村民万绪学正推着车子沿着田坎给红薯苗补水。记者在现场看到,刚刚补上水的薯苗根部,很快就会变干,随手拿起一块土疙瘩,轻轻一捏就会变成细沙。
今年前5个月,泸县总降水量61.5mm,仅为去年同期的29.8%。由于长时间干旱,作为传统旱区的喻寺镇,提灌站提水和自然降雨,是大春生产用水的主要依靠。
河水流进稻田。周梦颖摄
“针对持续干旱的天气,我们主要采取河流调水、水库补水、备选水源保水等方式开展抗旱保春耕工作。对未沿河及不临近水库的区域,通过多级提灌,将水源补充到较大的鱼塘,保障该区域群众春耕用水需求。”泸县喻寺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邓雨介绍,全镇水稻面积近2万亩,目前已栽种约90%。
“为保水促大春作物生长,提灌站24小时不间断抽水。同时,抽调水利、农技中心人员组成提灌站排查维修专班,下沉各村进行技术指导。”邓雨说。 以喻寺镇为例,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已拉网式排查、维修提灌站24个、管网28公里,确保全镇提灌站和提灌管网正常运行;新建管网9公里,11个村提灌管网实现全覆盖;通过提灌电费补助的方式实施错峰补水,最大程度化解群众用水矛盾。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投入抗旱保水经费200余万元。
面对“冬干连春旱”的严峻形势,泸县启动Ⅳ级抗旱应急响应,县、镇、村三级迅速行动,组建工作专班21个,分片开展旱情、水源等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水源分布、取用水量、提灌设施等底数,建立台账并绘制全县水系水库和提灌站分布图。同时,全县以水布局稳水稻,有水源保障的区域,保障水稻早栽、多栽;水源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采取浅水栽秧、赶水栽秧,全力稳定水稻播种面积;在无水保障的少部分高台田、望天田改走“旱路”,因地制宜改种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
而作为全省最早栽下水稻的合江县,今年也遭遇了持续干旱。在该县白沙镇灵丹村,刚补水不久的秧田又“张开了口”,村民赵光银正在用抽水机从石包沟水库抽水灌田。
截至目前,合江县已启用提灌站70座,按每天10小时不间断抽水,预计日提水量达近6万立方米,能满足全县10万亩农田的大春生产用水。“我们将利用调度水库、提灌站等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全力保障大春生产。”合江县“三农”工作委员会安全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办公室副主任张军表示。
“泸州晚秋光热资源丰富,是全省最大再生稻产区,有‘大春损失晚秋补’的经验。全市计划蓄留再生稻140万亩以上,重点抓好粒芽肥施用这一关键措施,有收面积比上年扩大15万亩,建设中稻—再生稻吨粮田20万亩,比上年扩大10万亩,并扩大秋马铃薯和秋红薯面积。”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到5月29日,泸州市粮食作物播栽515.68万亩,比同期增加4.06万亩。
据悉,面对当前严峻干旱形势,泸州市统筹整合各类农业项目,集中用于、优先用于抗旱保丰收工作,市、区县财政继续安排抗灾生产资金,重点用于改种、扩种补助;村集体对尚未栽插稻田开展保耕兜底工作。全市已落实抗旱资金1.66亿元、抗旱设施机电井、泵站等共4962台套,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608轮次,有效增加降水量310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