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对39个欠发达县域的产业进行全面梳理,精心挑选出资源禀赋独特、发展潜力巨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20个重点培育项目,逐一编制年度招商引资方案、包装论证推出招商引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自产业精准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在省经济合作局、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及各市州经济合作部门等指导帮助下,39个欠发达县域签约项目48个,涵盖一二三产多个细分领域

  马边“马猴部落”园区内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005亩。(受访者供图)

  川观新闻记者 陈碧红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常务副县长卫东完全没有想到,身处四川小凉山腹地的小县城,在这个5月会如此热闹:先有一周之内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客商接踵而至;后有5月27日,全省经济合作系统托底性帮扶工作推进会在此举行,一批“小而美”的项目签约落地……

  2023年9月,四川启动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明确“抓发展、抓帮扶的关键在于抓产业”。过去8个多月,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瞄准产业精准帮扶,借力项目招引扩增量、提存量,推动欠发达县域培育主导产业,马边正是点位之一。

  产业帮扶之下,欠发达县域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它们的产业帮扶,究竟该怎么帮?

  刷新纪录

  包装约80个招商项目,比往年平均多30余个

  5月22日19时,马边彝族自治县招商干部韩黎还守在电脑前,对即将推出的马边招商引资手册进行最后的校验。本周,几千本手册就要印制出来,面向社会发布。

  韩黎很兴奋,因为这是历年来马边最有“份量”和“含金量”的一本招商引资手册。“今年一共包装了约80个招商项目,其中有20多个都是成熟项目,其余的是储备项目,总数达到历史最高,比往年平均多推出了30多个。”

  项目都是从哪儿来的?记者仔细翻看手册发现,项目虽然大多较为“常规”,但推出项目的主体却很有意思:不仅有县级层面的重大项目,还出现了许多镇村级别的招商引资小项目。“特别是这半年多来,越来越多的托底性帮扶力量扎根马边,全县的招商引资热情都被调动了起来,最开始收到了100多个项目,筛选过后保留了80多个。”韩黎介绍。

  磷矿是马边支柱产业之一。图为四川蜀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磷酸铁锂生产现场。(陈碧红 摄)

  过去这几个月,省经济合作局三处副处长、马边托底性帮扶“专班成员”龙晓琳也把积淀了20多年的客商资源逐一筛了个遍,想尽办法对马边的磷矿及茶产业等当地支柱产业进行资源精准匹配、对接项目,就连偶遇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时,也不忘推介马边,机缘巧合下竟然促成对方到马边设立金银花、重楼、厚朴科技示范基地。

  大家的热情并非一时冲动。卫东特意向记者提到了几个数字:托底性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省经济合作局指导协助马边招商引资,截至目前已先后促成50余家省内外企业到马边实地考察洽谈,同时还带领马边企业“走出去”广泛对接全国各地企业,参会参展、推介洽谈,顺利带回一系列项目合作协议。

  距马边县城中心只有10多分钟车程的劳动镇依山而建。半山腰上,前几年引进的民宿“卡莎莎”面朝大山,极目眺望满眼青翠。这里一套房间的价格最高达2000多元,不仅节假日天天爆满,就连工作日的入住率也能达到40%以上。来此考察的北京新时代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斌倍感意外,“一方面是受省经济合作局的邀请前来考察,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这里为啥定价不低,还依旧能吸引游客络绎不绝而来,市场空间到底在哪里。”

  茶产业是马边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图为小荣丁茶园现场。(何为 摄)

  最近中茶公司已经连续来马边考察两次。省经济合作局三处副处长王宝庭介绍,中茶公司已与乐山市达成投资合作意向,将在茶叶种植基地建设、茶叶深加工及产品研发等领域合作,特别是打算将犍为的“花”和马边的“茶”有机链接,打开马边茶叶市场销路,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花茶生产基地。

  招商破局

  梳理重点培育产业,重塑“产业版图”

  如此多省内外企业,为何突然密集到访?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分管招商引资工作的副县长宋蔚看来,这绝非偶然。“马边和其他欠发达县曾面临同样的状况,一方面拥有秀丽山川、优良生态、富集资源,一方面又因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薄弱、远离市场而面临诸多发展上的困难。”

  他掰着手指细数:马边茶叶、青梅、竹笋质优面广,但发展基地小散弱、品牌不响,精深加工产业链条较短、市场核心竞争力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磷矿远景储量居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位,但却主要以生产销售磷矿、黄磷等初级产品为主,下游产业链条亟待延伸……

  这样的局面,在近几个月里正加速改变。

  去年底,四川出台《39个欠发达县域产业精准帮扶七条措施》,明确在精准切入特色产业、精准导入产业项目、精准引入投资场景等7个方面重点发力,力求实现产业的精准有效帮扶。

  当地招商部门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马边绿茶产业产品招商引资实施方案,作为省经济合作局帮扶马边的一项初步成果,这本方案不仅对马边产业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还对产业发展需求、产业链短板、突破方向、招商引资目标企业清单、招商进度安排等进行了详细谋划部署,相当于重塑当地“产业版图”。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39个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比如产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项目定位不精准、招商经验和手段不丰富等。”省经济合作局帮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该局对39个欠发达县域的产业进行全面梳理,并精心挑选出资源禀赋独特、发展潜力巨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20个重点培育项目,逐一编制年度招商引资方案、包装论证推出招商引资项目,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招商项目支撑。

  在凉山州美姑县,省经济合作局驻点帮扶人员深入调研后,创新性提出在美姑打造“清洁能源+氢能综合开发+成乐攀宜货运补能节点”的产业构想,并与中电建、中广核、东方电气、博世氢动力、庆铃汽车等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对接,努力推动构想落地。

  但项目招引并非一帆风顺。招商工作人员发现,许多企业到欠发达县域投资的意愿不强,主要存在三大堵点:一是企业对当地营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情况不了解;二是不少地方的资源禀赋、农产品等没有同企业需求形成较好的互补;三是市场需求不振、招商引资政策力度不大等。

  针对上述问题,前不久,省经济合作局联动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邀请长三角地区企业到四川欠发达县域考察,意在首先解决市场知名度的问题。在几次对接洽谈中,一家上海企业看中了马边茶产业,与当地3家公司共同合作,将马边特色农产品带到沿海地区展示展销。近期,该公司又将与马边星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计划5—10年内采购当地高山绿茶、香菇等产品,订单额约1000万元,并免费提供位于上海、浙江嘉兴和绍兴等地的点位,用于宣传、推广、展示马边农特产品。

  转换思维

  以开放的理念抓产业,到市场上去找项目

  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主要位于甘孜、阿坝、大小凉山彝区和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相对滞后,但只是结构性困难,不是生存性问题,因为资源禀赋决定着产出效益。”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一开年,省级层面开展的托底性帮扶产业投资和联合招商活动,便首次将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整合在一起进行集中推介。现场,78个项目被遴选编入39个欠发达县域“投资机遇清单”,送到每位客商手中。

  “这些招商项目既有带动力强的标志性项目,也有小而美、效益好的民生项目,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一名专程从广东赶来的企业家感慨,会前拟邀企业90多家,没想到推介会举行当天到了120余家。就在推介会期间,39个欠发达县域成功签约项目13个,协议金额73亿元。

  企业投资是市场行为,哪里有机会、有市场,企业就往哪里走。主抓项目招商的省经济合作局,始终紧扣一个核心原则:向开放要动力、向市场拓空间。

  “就是要通过精心包装项目、广泛参展参会,用市场化的思维招商引资,以开放的理念抓产业,改变过去要政策、要资金的旧思维,主动到市场上去找项目。”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一场规模空前的产业精准帮扶行动在四川铺开:

  搭框架。构建“1个省政府驻外办事处联系帮扶1个片区、1个商会联系帮扶1个欠发达县”的全覆盖、 “一对一”联帮共扶机制。

  强对接。组织大小凉山彝区等相继召开产业集中对接和洽谈会,举办全省产业精准帮扶投资推介会等,为受扶地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重包装。充分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针对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创新开展“产业类、经贸类、用工类”三类项目招引,锚定特色产业细分领域开展精准招商。

  提能力。组织欠发达县域分管负责人、经济合作部门负责人参加招商引资综合能力提升培训,打造更加专业的招商队伍。

  抓落地。对签约项目进行重点督办、跟踪服务,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今年1月签约的13个项目全部履约,目前已开工10个项目,开工率近80%,进度高于预期、快于省级平台活动签约项目平均水平。

  “产业精准帮扶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推进各地形成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当地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就地生产生活,在就业增收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相关业内人士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自产业精准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在省经济合作局、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和各市州经济合作部门等指导帮助下,39个欠发达县域签约项目48个,涵盖一二三产多个细分领域。“产业精准帮扶已进入引进落地的关键阶段,我们将按照39个欠发达县域‘县县都有适宜项目落地’的目标,以项目招引助力欠发达县域做强产业、建好生态。”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