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秋江
唐装仕女唐装仕女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画的论争,核心问题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革新。早期的争论中关于革新的说法或更为明确与尖锐,词语通常会用作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抛弃”,“陈旧的”中国传统绘画,“近代衰败”“罪归文人画”等等。时至二十世纪末,论争的过程已上升涵盖到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如何保护和拓展民族的独特性去赢得世界的高度。

  在争论中我们看到了自主开放后,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所产生的无可规避的同化,但更能体现出的是对民族文化自觉发展起来的重视与守护。二十世纪巴蜀国画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多位老先生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各自开辟出道路,德启后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最先要讲的人,是被书画界誉为“蜀中四老”之一的赵蕴玉。

为中日交流献墨宝为中日交流献墨宝
先生与妻女先生与妻女

  赵蕴玉(1916.2.1~2003.1.12)原名文蔚,后改名赵石,字蕴玉,四川省阆中市人,幼入私塾,中学后专修绘画、书法和诗词。1945年近而立之年时,赵蕴玉正式投师于张大千先生门下,在日常功课中重视传统,不问浮华与流派,不受一技所牵制。绘画题材上人物、花鸟、山水、走兽、蔬果、家禽、宗教等无不洞贯,以仕女画广受赞誉,人物情态古典,婉约清丽,用笔工写结合,气韵生动;另有双钩重彩花鸟意境灵动,四时青翠,树木花卉美不胜收;笔下山水可秀润雅致,亦可幽深敦厚,青绿山水体严气清,用色瑰丽而不火燥。谈及才情素养之丰沛,先生除画外,诗、书、品鉴皆为不得不提的。五十年代初,先生调任四川省博物馆从事古字画鉴定和修复工作,“欣看补白比文郎”的补写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隶书屏之佳话在域内流传至今。诗与画常相辅相依,如《簪花图》中;“曾与木兰伍,十年在战场。归来人未老,揽镜理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