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也必将引领形成环保工作新常态。
新常态下
重建“环保公信”
从元旦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威力初现。年初,环保部曾点名批评了华北一些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整改落实不到位、河北定州市人民法院通报两起涉嫌污染环境罪案件。这些让人对环保新常态充满新期待。
环保问题,其实是发展问题。如何平衡环保与发展的关系,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调整结构,如何让环保执法“硬起来”,让地方政府切实动起来,仍需全社会的努力。这也是新年以来,号称“最严厉环保法”获得公众普遍赞许的原因。
新环保法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努力重建“环保公信”、全面推进“环保法治”的有利契机。
3月1日,环保部新任部长陈吉宁召开媒体座谈会,这是他第一次以环保部部长的身份在公众面前亮相,也是环保部近些年首次举办专题性质的媒体深度恳谈会,会议透露出未来环境治理的新思路与新动向。陈吉宁在提到环保“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时透露,将紧紧扭住改善环境质量这个核心,实施质量和总量双管控,重点要攻克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难关。看得出,环保部要从解决“质量”入手,重新平衡总量与质量的关系,使得环境治理成果与公众感受相匹配,进而扭转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
“中国环保系统的主要矛盾,是执法偏软,大量环保法律法规得不到遵循。”3月2日,受陈吉宁委托,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出席新《环保法》进展情况新闻通报会时也强调,今年环保部将更加重视环境法治建设,建立微信举报平台,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
钟勤建:
加强国家对长江流域管理的统筹协调。加大对长江上游的支持力度,建立上游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成都)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施杰:
建议在立法中明确,一旦城市绿化工程规划完成,政府部门应在多久内进行投资建设,使绿化工程得到落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两会期间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这几天,来自四川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和驻川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
要尽快出台全国范围的生态补偿条例
水环境治理,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钟勤建今年两会关注的重点。他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通过前期的一系列调研,他将向大会提出关于加大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治理的建议。
钟勤建建议,加强国家对长江流域管理的统筹协调。流域的环境规划要与发展规划相统一,流域上中下游的保护发展应同步进行,并建立全流域监测执法一体化平台,尤其是跨省断面的执法,而重大项目的环评要实行会商。此外,要尽快出台全国范围的生态补偿条例,加大对长江上游的支持力度,建立上游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推行IC卡排污管理,是生态文明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的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不仅针对污水厂,而是要推向所有的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目前,相关实施方案已经通过,项目已经进入公开招标阶段。
今年适时启动扩大生态红线划定
钟勤建透露,生态红线划定也是今年环保的重点工作之一。去年,我省选择了分别代表平原、丘陵、山区的温江、蒲江、松潘这三个区县做试点。今年将适时启动扩大生态红线划定。“下一步可能就选一些市为单位划定生态红线。”钟勤建建议,在推行过程中,希望国家生态红线划定的顶层设计上有统一规范。
另外,我省环保领域的PPP模式试点已经启动。在去年12月下旬举行的四川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签约暨推介会上,有17个环保项目现场签约,占全部签约项目的6成以上。目前我省的PPP模式试点项目库中,环保项目的数量是最多的,涉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预计总投资仅次于交通项目。通过PPP模式,既加大政府投入,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力争在环境污染治理与环保产业发展的结合上闯出一条新路。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