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语文教研组长 尚进
新东方语文教材组组长 杨睿
新东方语文课程组组长 林天宇
写作是学生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表现。在A、B卷中,第13题作文是比值最大、主观性最强的一道题,同时也是考察学生能力层级最高的一道题。
依据《2018年成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要求,本版块主要考查学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其他常见体裁文章的能力。从中考作文命题本身而言,成都市近年的中考作文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理念,不仅要鼓励学生要能够抒写出真情实感,还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和最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形式相比, 本次题目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创新。 作文材料不源自课内,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命题。
(1)联系实际,恣意挥洒。
当下的学生作文, 真正抒发性灵的不多, “答案”来自学生日常的生活,让学生能够 “ 有的放矢” , 不泛泛而谈,同时又给了学生足够的想象联想空间,让学生能够放飞思想,写出新意。
(2) 兼顾公平,注重品质
品质和公平是中学写作能力考查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本次命题让不同环境、不同阅读与思维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写, 都可以在不同的写作经验下写出佳作。 学生可以写现实中的 “答案” , 也可以写自己在心灵成长,情感沟通方面探寻到的的 “答案” 。 这个命题极好地满足了不同写作层次的学生需要, 看似寻常, 实际指向的却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考查。
无论是和2017年的“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为开头相比较,还是和2016年的“散步”相比较,“答案”这个题目都更加的“具象化”,更为突出且简明扼要。
“有的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获取答案的过程或许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从本质上说,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入题角度,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进行“答案”的探寻。探求出了“答案”,则获得了人生的某种哲理和智慧,未获得“答案”,则探寻的过程本身也值得我们铭记,构成我们精彩人生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就从立意选材、结构两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今年的作文题目。
1、 立意选材
近几年的作文题目,无不体现出“虚实结合”的特点,意思是孩子笔下的“答案”,既可以是试卷上白纸黑字的“答案”,也可以是虚无缥缈的“人生的答案”,甚至还可以是“追寻答案的过程”。
事实上,从过去的阅卷情况来看,最好的文章,一定是做到了“虚实结合”的。也就是如果能把“答案”上升到精神层面,这篇作文的立意就先胜一筹了。
就拿2016成都中考题目“散步”来说,引导语中提到,“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这就引出了虚实两种立意。如果孩子的作文能写到“我”在锦江边散步,看到了成都市百年的变迁史,这篇作文的立意就一定是高分了。
何谓“答案”?
▶试卷上落笔写下的,可以是题目的答案,也可以是三年青春的答案;
▶苏轼在乌台诗案被贬谪后,漫游黄州赤壁,追求的可以是快意的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答案;
▶母亲穿着父亲买来的不合身的衣服,却满心欢喜地珍藏,这藏着他们夫妻十几年来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答案”;
▶父亲因为我被老师认为考场对“答案”,而匆匆赶来学校,和老师对峙,为我赢回尊严,从而揭开了我对于父亲更深一步的认识。父亲的日记里藏着的,便是十几年来,父亲生活的“答案”;
▶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壮汉身后留有一大片的空位置,却不肯往后挪步。在乘客怨声载道之后,大家才发现真正的“答案”其实是壮汉一直在保护着身后一位虚弱的孕妇。
▶外婆搬家,留下了一台老式的缝纫机。为何这样一个老古董还让外婆这么珍惜?背后的答案便是对“女织”这份传统文化的珍惜,而我也被这答案深深打动。
▶面对狂风,其它看似坚韧的阔叶树都被击打的枝残叶败,少有完肤,只有柳树,以柔韧做盾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如果要为“答案”找一些近义词,它可以是“解”,可以是“真谛”。生活中的探寻的过程都可以写作“答案”,它可以没有确定的结果,重要的是过程中的“收获”。如果再深挖一步,我们便可发现,万事万物皆可是“答案”。这就引出了作文选材的问题。
在自由度这么高的命题下,我们选什么样的材料比较容易得高分呢?
初中作文的选材大致分为8类,但是性价比最高的是如下几类:
1、 亲情类
亲情类作文写的人是最多,但因为它是日常发生在生活中的,与孩子生活贴合最紧密,因而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只要能关注细节,不落俗套,不虚情假意,作文分数下限会很高。
2、自然类
自然类素材是很“巧”的一类素材,它发生在生活中,却又时常被我们遗忘。其实它非常“万能”。
朋友送了“我”一盆仙人掌,一开始,我总是悉心照料,但没过几天,便将它遗忘在了阳台的角落。直到三个月后,“我”想起了它。原本以为它已经枯萎了,没想到,它给我的“答案”却是虬劲的根茎和一朵娇艳的白花。
甚至,我们还可以结合以上两类素材,写出一篇。
莫怀戚的《散步》便是亲情和自然结合的完美范文。
一家人去田野间散步,面前两条路,大路和小路,母亲想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想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在两难的局面下,母亲给我的“答案”便是“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着孩子,一起朝小路走去。一家人走向了最终的和谐。
3、古人古事类
在高中,古人古事类的使用频率是最高,初中则不然,孩子们更习惯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其实,古人的事迹,尤其是教材古诗文改编,不失为是写作的妙招。
比如教材中的送别类诗文很多,从李白的《送友人》,到高适的《别董大》,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外积累的《赠汪伦》,《渭城曲》,《雨霖铃》,诗歌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的人物和故事。他们是不是也在追寻着一个“答案”?分别究竟应该是心酸的,还是期待的。分别之后,我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这些都是追寻答案的过程。
此外,读书写作类、社会类、故乡类也都是孩子们可以尝试的内容。
而校园类、童年类的素材则慎用,因为很难写出深刻。
2、 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对于文采一般的孩子来说,好的结构尤其重要。
在作文阅卷中,有个说法叫做“入格”,入格的分数是46分。只有结构完整的作文才可以“入格”。换言之,如果孩子的作文结构都不够完整,那么再有文采,选材再特别,也很难取得高分。
什么结构是完整的?
有完整的开头和结尾,并且都能做到点题,并扣回到“我”自己的身上,是比较理想的结构。
就以“答案”来说,开头结尾部分如果能扣住“我”找寻“答案”来写,就算完整了。
一个说法是“7 3 3”法,在市面上广为流传,这里写出供读者一看:
文章分段最好大于七段,开头结尾的字数均不超过3排格子,在内容中,点题大于3次,并且最好有独立分段的点题。
这么做,虽然有些“刻板”有些“套路”,但不失为是作文入格的一个技巧,也是确保孩子们能拿到一个保险分数的保证。
3、补充
在做到了有好的立意选材和完整的结构后,还有一些小点也值得注意,避免扣分。
①作文题目不要打书名号;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②卷面整洁,否则会酌情扣1~2分;
③避免出现错别字,每个错别字扣1分,相同错别字不重复扣分,扣满3分为止;
回到开头,作文一定是孩子综合能力的体现,只有在初中三年多让孩子积累,做好摘抄,并且鼓励孩子多表达,多写,作文才能真的有提升。临考前的突击,背范文,套模板只能治标不治本。
希望初一初二的孩子们以本次中考题目为参考,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对“答案”这个题目进行深度思考和练笔,在明后年的中考当中,领会命题意图,直击题目本质,下笔有神,马到成功!
实时权威的教育资讯,名校升学经验,解答家长教育疑惑!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小浪升学圈(sinakjy)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